下麵我們來談談介於“課程標準”和“教學實施”的中間環節: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係統、教學過程,製訂教學計劃的係統方法。教學設計上承課程標準,下啟教學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什麽是好的教學設計,好的教學設計一定要依據標準,所依據的標準也隻能是課程標準。

    因為教材、教學和評價有個共同的“媽媽”——課程標準,所以才會提出“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提出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教師平時的教學設計首先關心的是要給學生講授什麽內容,雖然也會把教學目標寫在教案的前麵,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可能並沒有起到指導作用,隻是教案中的一個擺設。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設計往往並沒有依據課程標準中的目標來做。

    針對這一現狀,美國的課程專家威金斯和邁克泰(Grant Wiggins&Jay Mctighe)提出了一種“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模式”,主張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然後確定實施學習目標的評價方式,最後規劃學習經驗和教學。通過逆向設計使教師帶著問題思考教學,確保學習目標的實現。這就引出這樣一段話,作為教學設計的總的原則:“學習目標源於課程標準、評估設計先於教學設計、指向學生學習結果的質量。”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可以把教學設計分為三步,分別為:1.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2.製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學習目標的手段與措施;3.安排各種教學活動,指導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

    在之後的學習中,我還會詳細給大家解讀這三個步驟。今天,我們討論了教學設計的重要的依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既是教材的媽媽,也是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媽媽,更是學生學業評價的媽媽。

    周二:精心設計好任務型問題

    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不願意舉手發言,也不參與課堂討論。我想這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學生。如果我們所教的內容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麽他們的手怎麽可能舉起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怎麽可能高?如果教師的課堂中提問讓他們覺得沒有意思,或缺乏讓他們感覺有花腦筋思考的價值,或者這些問題不具有任何挑戰性,又怎麽可能使他們積極參與?如果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的問題有固定答案,明顯屬於“明知故問”,學生怎麽可能熱烈討論呢?

    孩子們在小學中低年級階段,表現出較強的“向師性”,他們還願意配合教師以取悅教師,所以積極舉手,“熱烈”討論。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個性”將壓倒“向師性”,就再不願意被你當“猴”耍了!

    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使用合作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生討論不起來,或者即使討論,也是亂說一通,浪費時間。或許我們在責怪學生不愛學習之前,先要做自我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是否能激發起他們的思考和討論?我在語文課上聽得最多的課堂提問是“請畫出這段文字中的關鍵句”“這段文章說了什麽”,我想這些問題拋下去,孩子們如果能討論起來,倒是怪事了。即使他們配合老師做了討論,也是裝模作樣,給教師麵子而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