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中的一個核心就是設定“任務型問題”,這在合作學習中至關重要。所謂“任務型問題”就是將問題包裝在一個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發展能力。下麵我舉一個“任務型問題”的例子:

    數學《組合圖形麵積的計算》(本課例被收入浙江大學精品課程《教學設計與理論》中,作者沈家門第一小學孫文波、翁飛萍)。在教授《組合圖形麵積的計算》一課時,兩位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設計,綠化明天的沈家門一小,鞏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平麵圖形的計算方法,理解、掌握圖形麵積的計算方法。2.在設計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活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與他人合作的意識。3.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進行愛我校園的教育。”為達成上述目標,教師給學生設定的任務型問題是:“學校需要在以下地方搞綠化大操場、花壇、林蔭道、噴水池、英語角、藝術畫廊、健身園,A公司要價40萬元,B公司要價每平方米15元,如果你是校長,請問你會選哪家公司?”當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孩子們按捺不住展開了合作,課堂討論氣氛立即熱烈了起來。

    孩子們為什麽會積極地展開討論呢?因為:

    1.“到底選擇哪家公司好呢?”這是一個需要做出決策的“任務型問題”,孩子們的興趣、願望、好奇心、榮譽感等內在因素被激發出來了,而這些因素比外在因素能更持久地作用到學生身上。任務型問題本質上就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內在成就動機的,也就是說,內在成就動機才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的動力源泉。

    2.選擇一家公司來綠化學校,這一任務將學生置於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中,使得學習變得有意義。有意義的學習比機械學習更能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

    3.為了做出理性的決策,孩子們既要獨立完成任務,又要與同伴協作完成任務,他們不僅與本組的夥伴合作,還要跨組切磋,還要與教師探討,孩子們交往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任務型問題顯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培養學生多方麵的能力、促進高水平認知活動方麵一定是有優勢的,但是,會不會因此而丟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呢?

    其實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任務型問題設計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教師通過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要講授的知識蘊含於任務之中,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你想,學生為了要替校長做出正確的決策,他們需要計算學校大操場、花壇、林蔭道、噴水池、英語角、藝術畫廊、健身園的麵積,計算每一處綠化的麵積,這需要多少基礎知識呀!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在一次接受中國學者采訪時說:“常常有教師抱有疑問說,基本的還沒有學會,他們怎麽會做那麽難的題啊!可實際上,你會發現越難的課題,不會的學生反而越是躍躍欲試。為什麽,因為他們覺得有意思,而且在解決挑戰性課題的過程中,就是對前麵的知識進行進一步內化的過程。也許在最後下課時他還是解決不了挑戰性難題,可是有極大可能會掌握教師最初希望全班學生都掌握的教科書內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