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李先生把話說成這樣了,依我看此事可以一試,那便由我帶領我麾下的楊家將在攻破後宋之後立即由天寒山夾道奔襲東夏,若是我等沒有功成便當我們賭輸了,到時你們在做計較吧。”這個時候的帳中一人站於李涼身後沉聲開口,他沒有說我們之後在做計較,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那場奔襲,不成功便成仁了。

    李涼轉身看了一眼身後的男人沒有多說什麽,他隻是點了點頭隨後開口道:“我和楊繼一起去,若身死必然先死我李涼。”

    戰事多如牛毛的戰國之中沒有人一定不會死,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都可能朝不保夕,更別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了。這些人死了不稀奇,但是如此輕易說赴死便赴死的人其實也並不太多。

    當然,即便是李涼如此對於當時的武皇說出那等大逆不道的話來武皇其實也不可能就真的將他如何,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賢德美名,但是即便是有楊繼站出來支持李涼武皇還是沒有點頭答應。

    最終讓他武昊天答應的還是李涼最後的那句話:“你武昊天,徐博溫若是謀得一個偏居一隅,謀得一個百年安穩過活自然不用冒險,但若是想要謀天下我們不拚命又能憑什麽?”

    當年僅僅是梁朝一個雜牌校尉的武皇和楊繼憑什麽走到如今敢於對戰一國的境地?什麽禮賢下士,什麽善用其才,什麽天時地利人和自然都缺一不可,但是若是沒有拚死一戰的勇氣再有其他也是枉然。

    後來在很多年之後,天淵國成立之時有很多人去拿李涼和徐博溫兩大對於天淵來說極最為重要的謀士來比較,對此兩位當事人都是嗤之以鼻不予理會。尤其是李涼,原本也可在朝中封侯拜相的他最終拒絕了武皇的封賞而自降身份去了那西北邊陲作了一個連三品官都算不上的邊境太尉,一時間在朝中頗為風言風語。

    但是後來在評論那些戰國謀士之時公認的是徐博溫用兵謀略皆性手捏來,幹脆利落從不拖泥帶水,而且最擅火中取栗,往往能夠根據當前的形式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方法。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徐博溫所謀劃的那幾場戰國戰事以及後來天淵成立之後的發展方略來看,幾乎讓人找不到半點瑕疵。

    與徐博溫不同,李涼的手法向來以奇險著稱,與之對戰對手往往難以想象的出對方會從哪個方麵去破局。在後來李涼所帶領的楊家六部之中的陰軍曾大敗過數次幾乎要全軍覆沒,但往往到最後則會枯木逢春化腐朽為神奇,最終打下不可思議的大勝仗。

    這一特點也映射到了後期的楊家軍中。以至於戰國末期最為難打的那幾場硬仗之中很多次楊家將都被不看好,甚至大多數情況下都被認知為必敗之戰,但最後的最後楊家將還是打贏了,這都要歸功於這位戰國鬼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