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武皇同意了李涼的建議,不過話說的也很明顯,他們隻會派出楊家軍去千裏奔襲東夏國,而且若是失敗他們將不會有援軍,即便是成功援軍也可能到很久之後才會到。

    畢竟按照他們的實力去攻打後宋已然是強弩之末了,絕不可能不加休整便火速去馳援他們那一支千裏奔襲的楊家將。

    最終的結果便是如此,李涼還是近乎於執拗般說服了所有人,於是才有了後來戰國時期最為著名那場雪夜奔襲戰。

    後世之中對於那場雪夜奔襲戰評價出奇一致,所有人皆認為雖然那場奔襲之戰比不上南楚滅國之戰之中的渡江戰役,也沒有天淵大戰那般波瀾壯闊,但無疑是之中的武家王朝的興龍之戰。

    那一戰由楊家軍而起,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將整個東夏打的支離破碎,而那張

    場史無前例的勝仗的決定性因素便是後來名動天下的楊家鐵騎。

    東夏雖地勢險要但其國境內卻一馬平川,而長期以來依托地勢的東夏曆朝曆代都覺得占據如此天險之下根本就不可能大量騎兵打入國境之內,所以東夏境內幾乎便沒有騎兵的存在。

    因為有後宋作為依托以及太寒山的緣故所以東夏對於太寒山之內的夾道以及那裏的邊境防線所重視程度一直都不夠,僅僅在最為重要的關隘之內設有兵士把守,而那些兵士僅僅算得上是正常戍守而已,遠遠算不上重兵把守。

    在武皇等人正麵攻入後宋國都之後楊繼和李涼便帶領麾下的兩萬五千騎兵以最快的速度直插入太寒山之內,最終在東夏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便穿過了那座巍巍太寒山。

    當然,即便算得上最為順利的奇襲卻依舊付出沉重代價,兩萬五千人最終隻有一萬稍多點出了太寒山。

    出山之後楊繼回頭看那座白雪皚皚的太寒山倒吸了一口涼氣  ,得虧東夏未重兵把守,否則別說是兩萬五,就是給他十萬兵馬他也沒把握能攻入這東夏國內。

    出了太寒山之後便按照李涼的計劃,他們在東夏平原之上來回馳騁,往往打過之後便離開,因為沒有騎兵的緣故整個東夏幾乎被他們一萬多楊家鐵騎打成了個四處漏風的篩子。

    最終武皇他們帶兵入東夏之後占領之勢自然順理成章,令人可笑的是在他們攻破那座城池之後依舊有人拿著毋何雄所繪的東夏兵甲布置圖當做一個笑柄。

    在毋何雄所繪製的兵甲布置圖中最為重要的兩手最終整個東夏都無人看懂。他毋何雄第一手建議東夏傾三分兵力去把守太寒山,另外五分組建騎軍分駐於國境之內各地,最後兩分則守國都與滄瀾江邊境。

    事實證明若是有三分兵力戍守楊繼便絕不可能越過太寒山,若是有五分兵力為騎軍更不可能出現一萬騎軍便打的一國無法適從的滑稽場麵。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