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車,滿街跑,叔叔開車,阿姨賣票,上車下車,都知道。”

“小白兔,去趕集,買個辣椒當鴨梨,咬一口,怪辣的,再也不買帶把的。”

這兩首兒歌是年輕的父母常常教孩子念的兒歌,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兒歌聲中,小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的確,孩子的口才並不是天生的,而完全是靠後天培養訓練出來的。孩子語言能力的出現,正是兒童身理發展過程中一個顯著的飛躍。孩子的2~3歲年齡段,因大腦皮質中支配語言的神經組織已經逐漸發育成熟,是口頭語言發育的最佳年齡。因此,年輕的父母們如果在這個時期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語言進行訓練,對日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語言發育是一個連續的有順序發展的過程,1歲半的孩子開始發出一些單音詞,如媽、爸等。2歲時,有的孩子會說一些簡單句。3歲開始學說複合句。

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時,父母講話的口齒要清楚,發音要準確。幼兒發音不準時一定要及時糾正,不能任其養成習慣,更不要因為覺得孩子發音不準顯得可愛有趣,而不予以糾正。兒歌也是促進幼兒語言發育的好形式,它歌詞短而押韻,易學,易記,孩子一旦學會,經常可以表演背誦。

在家裏,父母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通過講故事激發孩子對自己講故事的興趣,逐步啟發孩子組織詞匯,進行連貫的表達。客人來訪或者帶孩子出去訪親探友時,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另外要鼓勵孩子從小在大庭廣眾中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親子樂園】

說一說:

板凳寬,扁擔長,扁擔放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放在板凳上,扁擔偏要放在板凳上。

講一講:笨媳婦做飯

有一家人請人幫忙蓋房,要吃幹的,媳婦不知做什麽,問:“媽!中午吃什麽飯呢?”

婆婆說:“放倆豆,做大米豆幹飯吃。”

媳婦往鍋裏放了豆,倒了水,點著火煮上了。

過了回兒,媳婦問:“媽!下米不?”

婆婆說:“嚐嚐豆熟了沒有?”

媳婦一嚐說:“還不熟呢!”

婆婆說:“再煮會兒。”

又過了一會兒,媳婦又問:“媽!下米不?”

婆婆又說:“嚐嚐豆熟了沒有?”

媳婦撈了個豆一嚐說:“熟了!”

婆婆說:“下米吧!”

中午,飯做好了,房上的人下來吃飯,婆婆一看不對,就問:“今天中午不是大米豆幹飯嗎?豆呢?”

媳婦說:“媽,不是您先讓我嚐一個,後來又讓我嚐一個,一共放倆豆,哪還有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