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做父母的可能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做事情總是不專心,看書、畫畫時一會兒要喝水、找東西吃,一會兒又看電視、玩玩具。許多父母開始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影響入學後的學習,不知該怎樣使孩子學習更加專心。

專家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對於一件事的注意力大概隻能維持在十幾分鍾,一旦原來的事物對他來說不再新鮮,或有更新奇的事物出現時,孩子的注意力便很容易轉移,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其實,這種不正確的做法在我們成人身上也是常有的。

古代的時候,有兩個人跟著圍棋大師奕秋學習下棋。一人專心致誌,仔細地聽老師講解。而另一個看起來好像也在聽講,其實他心裏早已不知想到哪裏去了,“等老師講完了,我要去射獵,射下幾隻天鵝,那肉可好吃呢!”最後的結果呢?可想而知,一個學到了高超的技藝,另一個徒耗光陰。是因為兩者的智力不同嗎?自然不是。

這個故事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學習必須“入境”的問題。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容易做到了。

的確,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踏實、專心,最忌諱浮躁、注意力不集中。一個孩子在家裏學習的時候,必須“入境”、“入靜”,即做到目的明確、思想集中、心裏踏實、適度緊張。一坐到書桌前,先想一想要幹幾件事,安排好先幹什麽後幹什麽,避免忙忙亂亂,自己給自己造成不踏實。同時要做到每幹一件事,就全力以赴,不想其他,而且保持適度的緊張感,提高學習效率。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努力,家長要起到引導作用,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需要家長多下工夫。

孩子與成人不同,對於學習,一般成人更多的是工作的需要,有比較強的自製力控製調整自己的學習,而孩子卻不同,他們更多的是興趣所致,他們的注意力、忍耐力往往有限。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入境”的基本功。

一、一定要創造適合孩子學習的心理氣氛。這主要是人際環境問題,長輩與長輩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互相關心、親密融洽,是孩子“入境”、“入靜”的重要條件。家庭人際關係如果不和諧,矛盾重重,甚至吵吵鬧鬧,對孩子形成了一種心理幹擾、情緒壓力,孩子會產生焦慮、恐懼、厭煩等心態,無法安心學習。

二、適當地講一些道理。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必須專心、踏實的道理,應該把講道理與訓練結合起來。古今中外,專心學習的故事很多,家長要找給孩子看,講給孩子聽,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到大型圖書館的閱覽室去看書、閱報,讓孩子感受那種人人專心讀書的環境氣氛。訓練方法主要是定時、定任務、定要求,要讓孩子力所能及,高效率完成,親自嚐到專心讀書學習的甜頭。年齡小的孩子,家長應該給孩子示範,比如,一定時間裏,工工整整寫多少個字、記多少個詞語、背多長的課文,還可以用競賽的方法進行訓練。隻要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專心的習慣就能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