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一月,帶著斐然功勳,左宗棠以古稀之身從邊疆返回京城,被授予大學士銜,任職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並管理兵部事務。一個漢族官員能夠集內政、外交和兵事三權於一身,這對於清朝政權來說,還是頭一次。同樣名列晚清中興名臣的李鴻章和曾國藩也不能獲此殊榮,清廷對左宗棠的厚加體恤,不可謂不深也。左宗棠有感於此,雖已是帶病風殘之身,卻是身老心不老,老驥伏櫪,壯誌仍在。

    然而,清廷召他回來參政除了體恤他年老功高之外,左宗棠明白,還有其他更重要而複雜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古語亦有之,功高震主。左宗棠收複新疆,自是擁有百萬之師,兵權在握,如不召其回京,清廷恐其真如李鴻章所奏擁兵自重。因此,委其以資訊兵事的虛職,更恩加體恤,以此換得奪回左宗棠手中兵權,清廷才能安心。其次,左宗棠出兵在外的這些年歲,宮廷明爭暗鬥一直無休無止。早年奕訁斤曾與慈禧太後爭權奪利,後來輸下陣來被貶為議政王,並為軍機大臣,仍與慈禧太後爭論不休。慈禧心中恨他不已,奈何她身邊的紅人李鴻章與奕訁斤親近,而又持有淮軍,頗有點勢侵朝野的感覺。奕訁斤加上李鴻章,兩人各有勢力,如若聯合恐難應付,慈禧必須要找人來平衡她與奕訁斤、李鴻章的關係。這人,無疑就是三朝功臣左宗棠。

    左宗棠名滿天下,又帶領湘軍征戰多年,功績和威望都不下朝中任何一人。況且,列強入侵多年以來,李鴻章與左宗棠因為“降和”與“力戰”問題矛盾早已公開化,兩人明裏暗裏在軍事思想上水火不相容的局麵人盡皆知,有他入京鉗製奕訁斤和李鴻章,他們才不至於威脅到慈禧太後的政權,也讓清廷不至於隻出現單一的投降之哀音,而讓洋人百般欺侮。左宗棠作為主戰的強勁勢頭,在一潭死水的清廷裏或能激起一絲生機,由他掌管外交事務定可稍稍抵禦列強的囂張氣焰。而另一方麵,左宗棠收複新疆、奪回伊犁之舉,讓俄國對清廷懷恨在心,並軍事恫嚇之,此時把左宗棠召回京城輔政,即是向俄國表明清廷有意妥協的態度。再者,左宗棠的清譽誠然令“清流派”們仰慕已極,他們紛紛向慈禧上書,希望左宗棠回京輔政,一來以頤養天年,二來自然是增加其力量,希望借此扭轉降洋的格局。清流派者,多由都察院和翰林院士大夫組成,他們和左宗棠有著同樣的高潔風尚,愛針砭時弊,打心底裏不願投降賣國。

    由此,多種原因促使左宗棠不得不遵旨回京,並確實希望不留餘力激活這潭死水。然而,令他所沒有想到的是,深宮大院裏等級森嚴、繁文縟節的生活,遠非曠北沙漠出入無拘、雷厲風行的軍旅生活可比。行軍打仗惡劣的是氣候和戰爭,但皇宮深院醜陋的卻是人心和幫派。左宗棠自服膺清廷以來,多身為外地大員,征南戰北,這是他第一次以如此輝煌的功績正式進京參政,因而根本不懂得宮裏的各項禮節和潛規則。他平時耿直成性,剛正不阿,向來不屑於學習和鑽研這種表麵功夫,但正是因此他在軍機處的日子過得並不愜意,拳腳也被各種各樣的束縛捆綁而不能施展抱負。他為此十分氣憤,卻不喪氣,他的脾氣是遇強愈強,迎難而上。因此,在任軍機大臣的短暫時日裏,左宗棠憨直而不畏權貴,還是有所作為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