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每到一處,必然會因地製宜大興民生工程,以利其民,以飽國稅。對於新疆,左宗棠30年前就已經有所思索。那時,林則徐告病回鄉,取道長沙,特地約見左宗棠。兩人湘江夜談,談到新疆事務時,林則徐曾告訴左宗棠,新疆應該廣修水利,推廣稻田。此景,猶在眼前,此語,猶在耳邊。而今新疆已複,民眾又受戰火的肆虐溫飽不濟,正是百業待興的時候。經過實地考察,左宗棠決意踐行林則徐30年前的遺誌。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農耕時代國家和民眾長治久安的根本。左宗棠首先做的就是發展農業以及興修水利。新疆人們廣泛種桑,經常以桑代糧,然而卻不知道由此養蠶繅絲。左宗棠自身在入朝為官之前在柳莊從事過幾年農事,且對於農桑頗有研究,但此時忙於各方建設,他隻好請來了農業專家,讓他們教授當地人民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為此,左宗棠還專門成立了相關部門負責此事。養蠶繅絲以振經濟,希望重興絲綢之路。

    絲織是為振興經濟之舉,平民百姓是穿不起綾羅綢緞的。棉、麻等布料,則適合高寒地區禦寒保暖。在甘肅一帶,針對當地“地氣高冷,節候暑少寒多,物產甚稀,民生日蹙。蠶桑既限於土宜,裘褐亦艱於購製。……民間無衣之苦,甚於無食”的慘狀,左宗棠鼓勵種棉。

    甘省各地方,凡向陽肥暖之區可種罌粟者,無不宜種棉花。……通飭各屬嚴禁種植罌粟,勸諭農民廣種草棉,設局教習紡織。……又購覓紡車織具,雇請民婦教習紡織。

    為盡快杜絕罌粟的種植,而使民眾掌握種棉技術,以保身暖,左宗棠還刊發一些農書進行科普,比如《種棉十要》和《棉書》等。對於“其因地土不宜種棉者,亦飭令廣種雜糧,以裕生計”。可見,左宗棠始終以民眾的溫飽作為發展當地經濟的出發點,並繼承林則徐的遺誌,既然官府不能禁止海外輸入鴉片,他就禁民種植罌粟,也算是對銷煙英雄的一點敬意。

    種田養蠶都需要精良田地,但戰火紛飛致使當地土地荒棄,於是左宗棠又令軍民大力屯墾,並興修水利,修渠引水。左宗棠或雇民工,或以軍代工,幾年間在哈密、鎮西、綏來、吐魯番等地新修許多渠道,並疏通庫爾勒、庫車等地舊有河渠。其中,單在吐魯番一地就開鑿坎井185處,時人稱之曰“左公井”,以示感恩。每修一處河渠,左宗棠就令人在河渠兩旁開墾田地,每地所墾田地都數以千畝、萬畝。其中,吐魯番一帶,除了沙漠地區外,其餘地區都全部開墾一新,並種上莊稼或樹木,儼然沙漠中的綠洲。

    與此同時,左宗棠還對商業和政治方麵進行了整頓。田地既已開墾一新,就得交還於民,收其田賦地稅,其餘田出產地利盡歸民有。舊時田地稅賦按照田地的好壞去收,左宗棠為求公平,一律清丈,按照田畝多少收稅。而在其他稅賦方麵,新疆一直都輸出甚少,左宗棠於是厘正賦稅,試行新法,以十一取一的稅率向民眾取稅。十一出而得其十,民有利,政府也得以保證稅收,可謂兩相歡喜。此外,西北多為草牧之地,而新疆也多有“可漁可牧,不必墾田種粟亦可足民”之地。因此,左宗棠在發展種稻、種桑養蠶之際,也大力發展當地畜牧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