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利,畜牧為大;而牧利又以羊為長,其毛可織,其皮可裘,肉可為糧,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後致富?長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則講求牧務,多發羊種宜矣。

    靈活處變,因地製宜,左宗棠之所以每到一處都把當地善後工作做得比他人好,原因就在於此。

    此外,針對當地民眾多以遊牧為生,居無定所,並沒有什麽固定房屋和城堡以鞏固屯墾和政權的特點,左宗棠為使商民農工能夠安居樂業,保護既得成果,便在當地修築房屋和城堡,其中尤以綏來、喀喇沙爾、庫車等地為最。

    興農墾,築城堡,繅絲養蠶,清丈減負,左宗棠在民生溫飽問題上竭盡所能幫助當地民眾恢複生產和發展經濟,贏得當地人民的盛讚。而對於文化教育,左宗棠一樣未曾忘記。文化乃國家長久的內在根基,教育則為國家強盛的源源動力。對於各少數民族遍布、語言文字各異的新疆地區而言,弘揚儒家文化大興教育,不僅能夠提高民智,更有助於民族團結,增強他們對於整個中華地區的認同感。因此,左宗棠廣設義塾,以教育兒童為主,刊發中國傳統的啟蒙讀物,諸如《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並以維、漢雙文對照的上諭以教成人。此舉一出,新疆都以學習漢文為榮。

    經過左宗棠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麵的修整之後,新疆麵貌煥然一新。雖然還不至於強盛發達,但是相對於戰前而言,都已有了明顯的長進。而此前對於漢人和中原文化有所抵觸的一些少數民族民眾,自此也糾正思想,感受到清廷對他們的關愛。這一切,都得益於左宗棠的文治武功,左宗棠的大名也伴隨著這一次新疆收複壯舉和善後利民工作而永遠刻在當地民眾心裏。新疆,不再隻有那個荒漠連天的情景而已。

    說到新疆等邊塞惡劣的地理環境,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有一首名詩一直讓人們對中國西北邊陲有著極深的畏懼之心。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春風不度玉門關”,可見西北邊陲的荒涼和毫無生氣。然而,既阻礙一千年後的19世紀中後期,這種情況卻隨著左宗棠征戰此處而大為改變。除了左宗棠積極開墾、屯田、興修水利之外,時人盛讚的“左公柳”更值得一提。

    左宗棠一直都很重視植樹綠化,特別是到了西北一帶,看到滿天的飛塵黃沙,遍野的荒漠,更加堅定了他種樹治理環境的決心。從甘肅、青海到寧夏、新疆一帶,左宗棠無不種上楊、柳、榆等耐寒而容易成林的綠樹。不過,要種活、保護這些樹木並不容易,左宗棠麵臨諸多難題。西北地區普遍幹旱少水,雖然這些樹木都很耐寒,但是在初期還是要注意澆灌才能讓它們在荒漠中穩固根基。對於水質,也有一定要求,左宗棠很多時候都要命人從遠方取幹淨水來澆灌。此為其一難。當地因為植被少,可供燃燒的材料少,大量種樹如不派人駐守很容易被人盜砍做燃料,因此,左宗棠一麵要布置兵力、民力守護這些新栽的樹木,一方麵又要出示具體而嚴厲的獎懲辦法,把種樹的責任落實到個人身上,植苗者需要負責澆灌和養活樹苗,盜砍盜伐者就要接受嚴厲處罰,以示警戒。這樣一來,樹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據當時不完整統計,近千裏範圍內,西北所植樹木成活量當有一兩百萬株。它們為治理當地的風沙等惡劣環境,優化美化城市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