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左宗棠要對眼前浙江的爛攤子做一個全麵考察,然後尋找突破口。在左宗棠到來之前,浙江除了衢州等僅有的零星之地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基本為太平軍所占有。具體來講,目前的形勢不容樂觀,浙江作為天國後期的主要基地之一,主要由李世賢負責統率此處的20多萬重兵。李世賢以金華為中心,重兵主要設於浙西、浙中地區,而在寧波、紹興等地分兵駐守,目的是不讓左宗棠有機會自西而東攻進浙江。而在李世賢之外,還有王海洋和李秀成的軍隊駐守於杭州、湖州一帶。皖浙邊界也是太平軍的勢力範圍。內外的重重包圍,似乎無孔以入。清廷命令左宗棠直搗黃龍,以速取杭州。左宗棠經過審度形勢以為要先進行迂回戰術,從敵人兵勢最薄弱的地方入手,為自己留有後路,不能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作困獸鬥。他向清廷上疏奏曰:

    逆賊每遇堅城,必取遠勢包圍,待其自困而後陷之,頻年東南賊蹤驗之,曆曆不爽。辦賊之法,必避長圍、防後路,先為自固之計,然後可以製賊而不為賊所製。臣若先入衢城,無論不能固江、皖邊圍,亦且不能壯衢城聲援,一墮逆賊長圍詭謀,又成糧盡援絕之局。故決計率親兵由婺入浙,先剿開化之賊,以清徽郡後路,飭所部老湘營由白沙關漸進,扼華埠要衝,以保廣信而固衢城。

    於是,左宗棠以開化縣為突破口,緩進速戰,迅速克定開化、遂安一帶,意欲下一步采取“依傍徽郡,取道嚴州”的策略,先清後路,再取新地。不過,李世賢這時卻大軍進犯清軍在浙西唯一的留守地衢州,左宗棠隻好放棄這個策略,班師援助衢州,於清湖大敗李世賢軍隊,六月抵達衢州城下,會同劉典、楊昌濬、劉培元、王德榜諸將部隊取下衢州。太平軍退至金華,左宗棠嚴守衢州。左宗棠因為與太平軍敵我力量太懸殊,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與太平軍在金華一帶展開拉鋸戰。

    而在此時,清廷正議論借師助剿。在左宗棠無暇顧及和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失守寧波的原寧紹台道張景渠與當時駐寧波的英國領事夏福禮和英國艦隊司令刁樂德克密謀,聯合英法海軍以堅船利炮攻占寧波。太平軍受重創。而後,英法聯軍又幫助清軍攻占慈溪、餘姚、奉化等地。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讓清廷嚐到了甜頭,於是特頒令法國海軍軍官勒伯勒東為浙江總兵,“聽浙江巡撫及寧波道節製”,“由該省巡撫給付劄憑,以一事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對此極為讚同。曾國藩以為寧波等地“洋人與我同其利害,自當共爭而共守之”,而李鴻章更覺得和洋人“斷不與之失和”,連慈禧也認為上海等地“自宜中外共同保衛”。不過,他們都忘了鹹豐皇帝對於借師助剿的事情曾多次表態,“藉夷剿逆,流弊滋多,自不可貪目前之利,而貽無窮之患”。左宗棠的想法和鹹豐帝相同,隻是他此時雖然統領浙江全省軍務,卻也執拗不過他的上司和主政者,隻有照命遵辦的份兒。然而,對於洋軍,他仍“稍加裁禁,予以限製”。

    而與此同時,由浙江開了借洋師滅太平軍的先例,受太平軍侵占而久攻不下的各地官員皆奉行清廷借師助剿的政策。左宗棠後來迫於形勢,也借德克碑的常捷軍一同進攻富陽。此後,左宗棠便再也沒有借洋師助剿,而且奏請遣散洋軍。可見,在對待洋軍方麵,左宗棠一直非常謹慎。後人對此詬病左宗棠,也未免有些失之公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