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與科舉考試產生聯係,是在他十四五歲的時候,也就是1826年,時值道光六年了,左宗棠在家鄉湘陰縣參加了童試。所謂童試,就是童子考試,有縣試、府試和院試三級,左宗棠參加的就是縣試一級,這有點像現代的中考一樣。考試那一天,估計是許久以來湘陰縣最熱鬧的一天。左宗棠自信滿滿,很淡定地坐下,拿著卷子看了看,略微思索,便奮筆疾書,很快就提前交卷了,讓大家都驚羨不已。更讓考官滿意的是,左宗棠的考卷作文,文符其製而觀點新穎。毫無疑問,左宗棠憑此勇奪榜首。

    一試成名,左宗棠在縣裏第一次公開顯名。而第二年,他以頭名的身份參加府試。府試過了院試,院試合格即為秀才。左宗棠一如去年,在府試中沒有失利,作文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看得主考官張錫謙暗生驚奇。左宗棠考畢,他第一時間拿過卷子過來查閱,稱讚不已,建議把左宗棠作為頭榜。不過,為了照顧那位考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已近花甲的考生,經考官們商議,最後還是把左宗棠降為第二名,把第一名給了那個年齡最大的考生。

    雖然降了一名,但也是很不錯的成績。如此下去,不用多久,左宗棠的仕途美夢就可以開始實現了。然而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對於左宗棠,似乎便應了這句古語。前兩次考試的順利,並沒有給他帶來預期的功名,因為在第二次考試結束不久,即同年十月,母親病逝,年終53歲。

    按照慣例,他要回去守孝兩年多。他因此錯過了人生的第一次秀才之試。此時,左宗棠年僅十五六歲,雖然父親身體欠安,但起碼還能照顧他,無須他為家庭負擔想得太多。因此,在為母親守孝的這兩年多時間裏,他除了備考和練習八股文之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經世致用之學上。比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方輿紀要》等書籍。這些書籍基本無助於八股取士,因此他人以為無用,哂笑左宗棠浪費時間和精力。左宗棠不以為然,也不解釋,反而更加勤勉鑽研此類書籍,這為開拓他的視野,壯大他的抱負和日後的戎馬生活提供了受益終身的幫助。

    而正當他守孝期將滿,準備再度應試的時候,厄運再次降臨。1830年,貧病交加讓他的父親也不堪折磨,在母親死後兩年也去世了。左宗棠隻得再次守孝而不得參加考試。這一年是1830年,左宗植剛滿19歲。父親追隨母親離去之後,左宗棠知道,剩下孤嫂和孤侄之外,他隻能和二哥左宗植相依為命了。但是左宗植自有其人生目標和計劃,況且自己也已長大成人,不能再依賴於他,於是便不得不和二哥分開,各自探索人生的意義,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他選擇了繼續求學深造。

    在左宗棠求學的人生路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幼時的啟蒙老師是祖父左人錦,而少年時期的教師則是教書育人二十多年的父親左觀瀾。也就是說,在父親左觀瀾去世之前,左宗棠一直都是依靠淵博的家學,加上自身天才般的聰穎和勤奮好學獲得現有學識和對世界、人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的。父親去世後,誰來引領這位天才少年繼續開啟宦遊書海的重任呢?

    正當左宗棠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有點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賀氏兄弟猶如一股源遠流長的智慧之流,闖入了他的生活,為他點亮了繼續前進的道路。賀氏兄弟者,乃當時聞名已久的賀長齡、賀熙齡兩位大學者和顯宦。賀長齡時任江蘇布政使,而賀熙齡則為湖北學政、長沙城南學院主持。因為母親去世,兩兄弟回原籍丁憂一年。

    左宗棠仰慕賀氏兄弟已久,借此機會,他當然不會錯過上門拜訪的機會。第一次上門拜訪賀長齡,還未交談多久,賀長齡就深為眼前這位非一般人可比的少年所折服,並因其淵博的學識、獨特的見解以“國士”之禮相待。這讓左宗棠更加親近賀長齡,一番交談之後,便提出借閱其家中藏書的請求。賀長齡為其雖家貧並守孝在身而仍不忘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每次借閱還親自搭梯子為其取換,不厭其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