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崇芳

    摘要:社會發展要求高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現實中大學生“顯性”或“隱性”的逃課現象,卻也是令不少高等院校“頭痛”的一大難題。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文精神培養基地的高等學府,迫切需要對當前大學生過於功利的學習取向,給予合理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 逃課現象

    在中國社會發展進入21世紀的今天,經濟、教育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之極不適應的是:大學生厭學、逃學現象正日益成為高校、家庭乃至社會的一種焦慮,也給各高校管理層、教師及學生輔導員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成為教育界和學術界討論的一大熱點問題。一些學生中曾經有過這樣的笑話:大學裏隻有兩種課,一種是“必逃課”,一種是“選逃課”。有些學生中甚至還流行著這樣的校園亞文化:“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隻有逃課的大學生,才是真正的大學生。”

    上述關於大學生逃課的流行語,究竟是對業已存在的大學生逃課現象的真實反映,還是對大學生實際生活的過度誇張?通過觀察、調查及相關資料的查閱,大學生逃課的基本情形可從以下幾點加以分析:

    一、大學生逃課的模式及類型

    大學生逃課通常有兩種模式,一是“顯性逃課”,二是“隱形逃課”。所謂“顯性逃課”,指的是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有課不上的行為,其實質上就是“曠課”,如:無故不到課、虛謊病假等。“隱形逃課”則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形在而神不在”的上課不聽課行為,實質上就是我們常說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如:上課隻顧自學、上課翻雜誌等。從學生逃課的表現形式來看,很顯然“顯性逃課”是校規嚴令禁止的,逃課一旦達到一定數量就要被處分,一般情況下隻有少數學生偶爾為之。而“隱性逃課”則不然,其範圍之廣,可以說幾乎大多數學生都會參與,因為“隱性逃課”至少從表麵上看是不違反校規的,而且“隱性逃課”者也不能說他們不愛學習,他們課堂自學其他知識還非常用功,有時對於多數“隱性逃課”的實情,老師也常持默許態度,彼此心照不宣。例如:在談到“你或者你周圍的同學、朋友是否有逃課現象?”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就直言不諱地說到:“肯定有,而且還不少。我敢說,即使再老實的學生也逃過課。”在談到大學生活的感受時,有學生就坦言:“大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學生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不上課就不上課。”因而,就大學生逃課的分析而言,可以說,大學生逃課的發生率是相當高的,對於多數大學生來說,問題不是“是否曾經有過逃課現象”,而是“曾經有過多少次逃課”,尤其是大學高年級學生。甚至可以說,年級越高,逃過課的人數越多。

    如此眾多的學生不去上課,是一種盲目性的隨意行為,還是一種有目的的理性行為?就實際情形而言,多數學生的逃課是一種有目的的理性行為。即:從理性行動或理性選擇理論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是否逃課,他們逃什麽樣的課,對於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而言,是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理性算計、選擇的結果,他們實際上是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正如一位學生所說:“我們逃課也是有選擇的,不會為了逃課而逃課。如果老師特牛,搶座位還來不及呢。”總的來說,大學生逃課主要選擇那些在他們看來屬於低興趣、低價值、低風險的課程,同時也逃一些需要較高付出的課程。具體類型如下:一是老師講得不好,預期收益低的課程。二是老師不嚴厲,上課點名少或不點名,又不容易被取消考試資格的課程。三是課程枯燥無味、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四是選修課,考試容易通過的課程。五是上課人數眾多的大課。六是影響他們舒適地睡覺和吃飯的第一節及最後一節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