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學生逃課後的趨向及相關因素

    大學生為什麽要逃課?學生逃課之後幹什麽?這是解決學生逃課問題的關鍵點。經過調查及長久的觀察思考,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調查,學生逃課之後的趨向主要有四種選擇方麵:一是忙於應付各類考試。如:有學生講,“英語、計算機等過級考試對就業很重要,尤其是英語過級考試,因此隻能顧此失彼。”有學生說,“考級前,忙得一塌糊塗,不可開交,上必修課就在底下背單詞;選修課有時就幹脆不去了,到自習室做套習題,看看閱讀資料。”二是做社會、社團工作,為就業積累“社會資本”。如有學生在接受調查時曾感慨地說:“其實我也挺矛盾的,社會、社團工作很多,經常要占用上課時間,但落了好多課,心裏也不是滋味,畢竟大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習為主。”有學生就直言:“當班幹部是以學習為主,當係幹部、學生會幹部就得以工作為主、以學業為輔。”三是臨時有事要做。如:電視節目比較好的時候,要看自己特別喜歡的節目,就不去上課;有球賽的時候,想看球賽就不去上課等等。四是玩遊戲、談戀愛或自我放假。調查中,有學生說:“有的同學不上課是因為他們白天、晚上都在打遊戲,晚上因為睡的太晚,早上實在起不來,即使他們上課去了,可能也根本聽不進去課。”有學生說:“大學的課安排的也太緊了,有時幾乎一天8節,晚上還要補課,即使學習機器也受不了,我們不得不給自己找時間休息。”所以,就逃課後的趨向而言,多元化是大學生逃課以後典型的行為特征。

    從大學生逃課之後的趨向觀測來看,導致大學生逃課現象的相關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如:學生組織紀律觀念淡漠,自由散漫,怕麻煩不履行正式的請假手續;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缺乏動力和競爭意識,學業上隻求“60分萬歲”,生活上追求享受;專業興趣偏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知識的快速更替等導致的學習無興趣;為了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增加“社會積累”而做出的學業犧牲;為了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而不分主次,有了副業、荒廢了主業;迫於經濟壓力、因為生活費困窘,隻能邊學習、邊打工,結果是“顧了腳,顧不了頭”。

    第二,客觀外部因素。客觀外部因素又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與任課教師相關的原因,如有的教師教學水平不高,講課枯燥乏味,要麽照本宣科,要麽讓學生埋頭抄筆記;有的教師不能為人師表,使學生從內心裏反感;有的教師老好人,對學生逃課行為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有的教師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硬性教學任務,疲於課堂應付;有的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考試通過率,不得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二是與學校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相關的因素。其主要表現有: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學內容可用性不強、甚至陳舊落後;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內容單調、陳舊老套;考試方法不當,學生考前“惡補”或複印筆記完全就能過關,甚或比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分更高;課堂設置人數過多,基本教學設備落後,課堂互動交流無法開展;教學檢查力度不夠,教學檢查隻查教師的到位等形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很少檢查,學生考勤完全流於形式;規章製度沒有落實,許多校紀校規、學籍管理辦法執行不力,甚或空有其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