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套有效的大學激勵機製的建立是正確處理高校教學與科研關係的關鍵。當前教師對教學投入不夠的思想,同評職稱政策存在片麵性有很強的關係,因為教師的工資,代課的津貼,課題的申報等都與職稱掛鉤,同時在職稱評定中由於隻強調要有著述而對教學要求隻是達到一定的課時量的要求,在價值判斷上又不承認教學是科學研究,這就容易導致教師產生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所以在政策的製定上,對教材和教學法的研究也應被認為是評職稱的一種衡量或可替代一篇文章將有利於教學的促進,並有利於激勵教師將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而不是僅僅看發了多少文章,申請了多少課題。教授上講台的魅力在於,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書本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學到教授們的治學態度和人文素養,這對於高校學術氛圍的造就,引領學子全麵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授如果敏於研究而訥於授課,那麽茶壺有餃子倒不出也並非是理想的大學教授,對學生的成長也有不利的因素。科研應該成為教師們自發的和不可遏製的智慧火花的閃爍燃燒和蔓延。這樣,科研不再一概而論地作為評定教師職稱的重要依據,更不可簡單地以文章數量多少決定教師們的命運,隻有這樣,大學教師們才能真正擺正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係,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密切結合。正如張維迎教授所說,大學的發展與進步,不但需要教授的創造力,也需要校長的領導力。如果我們把學術事務理解為“學”,行政事務理解為“校”,那麽蔣夢麟校長所主張的“校長治校,教授治學”可能會是一套有效的治理模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