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倉

    摘要:信息化催生了教育思想與觀念的變革,但在目前尚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研究。尤其是實踐環節,更需要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麵,以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在我院設計構建適合目前輔助教學和課外自學為主要方向的交互式係統教學平台,努力改造傳統教學。

    關鍵詞:教學平台 資源 改造傳統教學

    教育信息化帶來諸多方麵的變革,利用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學體現在下列方麵:

    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改革。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均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通過基於現代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現代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通過進行探索性學習構建知識的能力,努力使教育活動適應新時代人才戰略的需求,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教學方法的改革。努力在大眾教育背景下,通過廣泛開展教育技術活動,有效地搜集、加工、組織教學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同時促進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進展,為各種層次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網絡教學環境及相應的組織機製的建立和完善,傳統觀念上的校園、圍牆等概念將成為曆史,“any one、any time、any where、any demand”(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學習需求)狀態的形成和最終實現將使構建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成為可能,為社會的進步和快速發展、為和諧社會以至和諧世界提供可靠支撐。

    一、改造的考慮

    在我國,目前學校教育仍多采用班級授課製,即在固定的時間、地點,用同樣的進度、傳統的方法來學習預定的內容,這種教學形式無法充分考慮個人差異和需求,學生隻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形式上幾乎處於完全的被動地位。

    相對於傳統教學方式,網絡環境可有效地突破時空的限製,並可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學習者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容易地獲取相關學科的信息資料,使得學習不再是完全被動而枯燥的接受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主動的探究性、協作性學習獲取並構建知識的過程。網絡環境下,每個學生均可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向同學和老師提問,並可及時得到來自同學和老師的共同幫助。因此,學生將可能轉化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完全基於網絡的學習較少實時交互,缺少習慣性的現場感,沒有現場老師的約束,因此,更多的適合於具有一定求知欲和自製力的人群。可用多媒體、學科討論等彌補。

    通過上述簡單比較可以看出,純粹的傳統教學與信息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各有利弊,應用上應揚長避短。以信息技術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造和整合,促進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是現階段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優質資源拓展教育的觀念和領域,努力提高學習績效。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網絡環境引入學校傳統教學,應該可在以下方麵有所作為:

    1.1.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特別是對於分區辦學的高校。擴大優質資源的作用範圍,實時教學與報告、非實時點播使學生在一定程度擁有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