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高等教育正在成為社會的中心或重要組成部分,也正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因而其加強應變能力及變革和促進變革的能力,把包括高等教育的針對性、質量、公平、可持續發展、大眾化等問題納入到高等教育變革的視野裏來認識。適應性思維範式將成為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的指導思維,它對我國高校當前和今後的教學管理改革有著許多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學管理 行政型教學管理 機械思維模式 適應性思維模式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學管理,教學管理是指為實現教育目標,根據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優良的教學環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高效率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而完成高校培養人才的這一基本職能。

    一、機械、經驗型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它強調按照權威性的行政法規和既定的規範程序實行教學管理,它的集中統一、有章可循的特點,曾在我國的教育發展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但後來,它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缺點和弊端。這種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弊端,歸根結底就是“機械性”,也就是說一方麵教學管理的決策者高度集權,在組織機構上遵循金字塔的等級製度,另一方麵教學管理的方法係統單一,采取完全程序性的、線形的、一元性的方法進行思考;信息的采集來源單一;指導控製的手段隻遵從權威等,第三方麵就是決策對象是被動的,或者說是受控製型的。

    這種機械性的思維管理模式帶來教學管理的弊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學管理決策和計劃的封閉性

    教學管理著重強調行政管理者的權威性,往往根據上級指示,依據權力意誌作出教學決策、製訂教學計劃、教學改革措施和教學評估標準,編排、指揮教學人員,忽視專家、教師、學生和其他有關人士的參與。民主參與程度不高,透明度低。而且通常在決策和計劃後,缺乏完善配套的宣傳、谘詢、反饋、監督和評價機製,從而呈現為一個封閉狀態。

    (二)計劃內容的高度統一性

    在高校,多年來我們按照行政命令和國家計劃,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和考試形式實行高度的統一。這種廣泛的統一容易導致課程結構呆板、選擇空間狹窄、教學內容陳舊,與我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講求個性的現代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要求並不相符合。

    (三)計劃執行的強製性

    教學管理的這種從上到下的直線式管理,強調權威與服從,使管理者上、下級之間、管理者和師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溝通和協商,實施管理控製的成分多,開展引導服務的少。學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和各級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往往變成支配教學運行的核心和主體,而教學第一線的師生則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

    (四)評價分析的形式化

    在通常情況下,教學計劃的製定以及實施效果的評價都是以決策者為中心,主要是教學質量評價,被管理者的工作隻是一般信息的收集。這種評價指標體係雖被廣泛使用,但還是存在著欠科學、信息收集不全麵,定性多、定量少,以及評價結果落實不到位等因素,致使評價很大程度上流於形式。

    二、教學管理傳統思維模式的轉變已成為時代的必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