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製性的教學管理隻能維持規範化條件下的常規運行,一旦外部環境和管理係統要素發生變化,就會難以適應,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和控製。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高校要從傳統的機械性思維模式轉變為適應性的思維模式。

    (一)適應性思維模式提出的現代科學基礎

    孟繁華教授在《教育管理決策新論》一書中認為,教育組織決策的適應性思維模式提出是以現代科學為方法論基礎的。20世紀初以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標誌,現代科學誕生和發展起來。這樣,曆史上曾經起過主導作用的,以主觀規定性和線形方式傳播知識的管理方法,已經不再具有完整意義的適應性,管理方法多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改變單一辦學體製,建立一個多元開放的高等教育組織結構是一個趨勢。這其中包含密切相關的兩方麵的意義:(1)高等教育組織模式適應社會、市場的多元需求,形成教育組織體係對社會大環境的全麵開放態勢,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2)高等教育管理過程的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模式和學籍管理製度,形成學曆教育與技能教育並行、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共存、各類教育相互融通等各種方式並存的高等教育結構。高校教學管理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組織決策,同樣需要遵守科學認識和價值認識融合的原則,也就是需要以適應性思維模式為指導。

    (二)適應性思維模式提出的時代條件

    21世紀是人類走向知識經濟、走向開放和全球化的世紀,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時代特征莫過於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變。這一轉變對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們日常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等教育也從它封閉的“象牙塔”裏走向開放而成為一項公共的事業,從其以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化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不僅要適應未來社會,而且要引導、改造未來社會,為國家的發展服務。那麽原來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就成為高教體製改革深化的一大阻礙。

    (三)適應性思維模式提出的教育背景

    近幾年來,在我國高教界進行了兩項非常重大的改革:一是管理體製改革;二是高校擴招。管理體製改革已取得了成果,高校的合並組建等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如今內部管理的重點即教學管理問題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裏高校工作的核心內容,無論教學管理問題涉及有多少方麵,最刻不容緩的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思維方式的轉變。1930年,美國大學的先驅者阿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在其著作《美國的、英國的、德國的大學》中係統地提出了自己的大學觀,他認為大學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學成了有意識地獻身於尋求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構。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出版了《促進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前瞻性大學”這一思想,說這種大學應該是:一個開展高質量培訓的地方;一個擇優錄取學生的地方;一個追求、創造和傳播知識的人、促進科學發展的人和開展技術革命與發明的人薈萃的地方;一個使未來畢業生立誌追求知識和使他們以利用知識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己任的地方;一個歡迎學生回爐更新知識、提高水平作為固定形式的地方;一個鼓勵和支持與工業和服務部門進行合作以及發展地區和國家經濟的地方;一個以批判精神提出和討論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的地方;一個讓政府相關機構獲得各種可靠而科學的情報以供決策的地方;一個匯集了堅決遵守學術自由原則的人的地方;一個置身於世界各種挑戰和機遇的地方。這體現了現代大學理念的新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