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增加課程實習。

    為了增強學生對建築構造的感性認識,再現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我們增加了課程實習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到我校常寧宮新校區工地參觀,包括:建築材料的認識實習、磚混結構施工過程的認識實習、框架結構的認識實習、剪力牆結構的認識實習等內容。這次課程實習大大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歸屬感,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結合本課程枯燥不易理解的特點,教師在講授新內容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並找出答案。我們嚐試在課程教學中分別采用提問啟發、討論啟發等教學方式。

    提問啟發是指教師在輔導過程中,針對課程的教學目的進行能力分析,並以此為依據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在教學中有針對性進行提問,使學生避免填充式的吸收,它具有隨機性的特征,同時又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

    討論啟發是指在預習的基礎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討論是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某個主題或問題進行探討,公開表達和交流自己見解的活動。通過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為了使學生掌握識讀建築工程施工圖的技能,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分組識讀一套建築工程施工圖,並布置思考題和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意見,提出質疑,進行自由辯論。通過問答與辯駁,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法

    《建築製圖與構造》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隻有理論和實踐的反複結合,才能使所學知識逐步鞏固、逐步深化,才能把書本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靈活掌握,學以致用。因此在該課程教學方法方麵,教師特別注重實際工程的引入,如用工程實例講授建築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和建築構造,並強調讓同學們接觸真實的工程資料和實物,以拉近課堂與工程現場的距離,傳授給同學們工程一線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實際的知識。為了使實踐教學落到實處,我們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製圖和課程設計指導課的安排,針對每個班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進行分組,報教務處批準專門指派三名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保證了教師對每名學生的指導。

    (三)積極更新教學手段

    《建築製圖與構造》課程的講授中需要許多圖形、實物模型,需要傳遞的信息量也大。采用傳統教學,在黑板上畫張圖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課時不斷壓縮的情況下,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為此我們開發了《建築製圖與構造多媒體課件》,把難以描述的建築物構造類型、構件形狀及組合關係等內容製成圖片,並用三維動畫的形式播放,大大提高了課程的形象性和直觀性。為了使授課內容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對建築物的具體構造作法盡量選用學生熟悉的校園建築進行圖片拍攝,以學生身邊的素材為突破口,進而掌握一般大量性建築物的構造特點和構造方法,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該課件使課程內容信息量大大增加,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教學手段現代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