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原則。作為接受教育的每一個體在先天的潛能、秉性、性格、愛好、誌向、才能、適應能力等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現代市場經濟體製下的多元質量觀要求用一種開放式的、靈活的教育教學體係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差異和個性。我們不能要求不同分數段的學生都達到同一個質量標準,關鍵的問題是使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提高。同樣,對不同學校的學生,對於不同特點的學生,都應當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標準。此外,對於學生的不同能力,如理論研究能力、科學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等,應當給予同樣的重視,允許學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發展。隻有這樣,才能使理論型的、思辨型的、學術型的、設計型的、應用型的、管理型的、經營型的等各類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成為具有特色、特長的創造型人才。在這種意義上,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多元質量觀的核心是個性化原則。體現個性化原則的教育在本質上應當是自主和愉快的。

    三、實施多元質量觀的關鍵要素

    應當說,確立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多元質量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導和核心。但是,要從根本上和體製上實現這一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則需要在這一觀念的統領下,全方位深化我們已經開始的高等教育改革,當務之急應當推進以下幾個方麵的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一)必須改革教學管理與運行體製,全麵實行真正的學分製

    應當在學分製的彈性學製、主輔修製、選課製等機製的框架內,輔之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貫徹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複合性原則,貫徹自主學習的創新原則和個性化原則。

    (二)必須打破專業壁壘,實行自由選擇和轉換專業的體製

    從現代社會對複合型和創新型人才要求來看,應當考慮進一步減少專業數量,或鼓勵高等學校以專業門類、而不是以具體的專業招生,或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習興趣方麵的原因而自由轉換專業。

    (三)必須全麵深化教學改革,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機製

    除了一些共同基礎課外,應當允許教師教學內容上的個性化,允許教材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鼓勵教師探索各種有利於啟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激發學習的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從體製上強化學生的讀書、實踐、實驗設計等自主學習環節;鼓勵教師采用各種有利於檢驗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試考核方法,等等。必須千方百計地使大學的課堂和校園不僅作為知識傳授的場所,而且成為各種新觀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湧動、交流和碰撞的園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