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華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對高校教育質量的擔憂,甚至責難聲彼伏此起。如何辦出讓人民和政府滿意的高等教育,當務之急就是要深刻反思以往高校質量觀念上的認識誤區,轉變教育質量觀念,努力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質量觀念 教學管理

    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一方麵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另一方麵也引起了人們對於高校教育質量的擔憂,甚至責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辦出讓人民和政府滿意的高等教育,其根本的出路在於,用新的教育質量觀來引導和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努力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一、走出高校質量觀念的認識誤區

    目前各高等院校在觀念上毫無爭議地呼喚改革並實際推行各種改革措施,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管理水平。同時,高校改革的現狀和效果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教育觀念上。筆者認為,在什麽才是高的教育教學質量高的教學管理水平的爭論中,有三個相互關聯的認識誤區,從深層製約著教改的深化。

    誤區之一:高校質量觀單一化和簡單化傾向。即片麵認為培養層次越高質量越高,盲目追求高層次。主要表現為我們評價一所學校時,往往主要看其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科技論文的多少等,忽視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教學上領導精力、教學投入、教師教學投入不足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不少教師的教學工作仍處於應付狀態。

    誤區之二:素質教育形式化和表麵化傾向。人們通常把素質教育當作一種具體的教育教學手段,而沒有把它當作貫穿於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的根本原則和教育理念。實際上,應試教育是把所傳授的知識當成現成的、給定的東西,學生一旦熟記,就可以在未來人生中解決各種工作和生活的問題。而素質教育認為,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尤其在信息時代,任何給定的知識都注定是不完備的。因此,教育所傳授知識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憶現成的東西,而是通過現有知識的啟蒙,一方麵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自學”的能力與習慣,另一方麵則是形成一種自覺的創新能力,而這才是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在這種意義上,素質教育不是知識教育之外所添加的一點新內容,而是知識教育本身,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模式、專業設置原則、學製設置原則等。

    誤區之三:高校質量觀機械化和教條化傾向。目前,人們擔憂高校質量的主要理由在於,急劇的擴大招生導致學生層次和質量過低,導致教師數量、教育資源、基礎設施的短缺和教師對教學精力投入的不足。人們由此得出高等教育質量滑坡的結論。應當說,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隨著高校的擴大招生,必須把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的增加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問題真的如此簡單嗎?是否我們按著擴大招生的比例增添足量的教學資源和師資,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就可以保證了?當我們指責高校擴大招生導致學生入學分數下降和教學質量滑坡時,我們所依據的質量標準顯然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應試教育的固定的人才質量標準。

    二、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多元質量觀

    以人為本原則。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創造性人才。高校主要通過專業教學和人文教育兩個渠道育人。高等學校必須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領導、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觀念。首先,要明確育人是高等學校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本質屬性,離開育人談教育質量毫無意義。無論教學、科研,還是社會服務一定要以育人為中心而展開,這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其次,要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主要標誌。從學生的就業開始,就社會對畢業生歡迎的程度和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進行評價;然後,通過教育中介組織,對畢業生在社會各行各業的工作狀態,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社會聲譽,進行科學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向全社會公布。再次,學校的一切工作,從教學、科研、產業到後勤、管理等,都要圍繞育人來展開,充分體現育人的根本任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