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東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管理體製的改革,教授治校作為一種民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對教授治校的發展曆程及科學內涵進行論述的基礎上,對教授治校提出了幾點見解。

    關鍵詞:教授治校 高校管理體製 變遷

    近幾年來,社會對高校的不滿情緒愈來愈多,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和學費過高,甚至一些網站還刊登出了我國高等院校公信力下降的文章,大學的“象牙塔”之光輝已經黯淡了。因此,我國高等院校改革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高等院校何去何從,如何能為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各家都在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探討最多的是“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是個舶來品,清末民初時引進我國。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部總長,親自起草並頒布了《大學令》,第一次從法律上規定了教授治校在高等院校的地位。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踐了自己教授治校的理念,為北京大學的輝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麽究竟什麽是教授治校呢?

    教授治校作為一種大學管理模式啟蒙於中世紀的法國巴黎大學,到19世紀的德國柏林大學得到充分發揮。柏林大學建立在洪堡設計的學術自由、教研結合和通識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上,其中洪堡認為,學術自由指大學純粹是為了學術的發展而存在的,大學的特征在於將學問看作是沒有解決的問題不斷地進行研究,大學的教師和學生都應為學問而不斷地研究、追尋學問是大學必須堅持的原則。因此,大學必須有一群對學術充滿熱情、笑對寂寞的學者,他們不受國家的管束,不受名利的牽製,完全服從科學的內在要求,自由自在地進行科學的探索。

    由此看來,教授治校的基本含義是教授(大師級的教授)應在大學的決策與管理中起決定性的或主導作用,而大學的行政機構則起服務與輔助作用。通俗地說就是讓內行人做內行的事。

    在這個階段,由於教授擁有絕對的權威,使教授有足夠的權力和自由,按照學術的規律來決定教學、科研等事務,讓學術在正確的軌道上得以繼承與發展。由於當時大學教育屬於精英教育,學校規模不大,比較容易管理,使得教授有足夠的熱情和精力來管理校務和進行學術研究。此時科層架構“寄生於”學術架構之中,同時高等院校和社會的聯係比較少,高等院校的社會功能較弱(此時高校可以被稱之為“象牙塔”),使得較為純粹的“教授治校”得以存在。

    但是事務往往具有雙重性,“教授治校”也是如此:①當給教授足夠權威的時候,也就產生了濫用權威的可能性,如果缺乏相應的監督機製,聘用教授人選時犯下用人錯誤,就會對學科發展產生難以挽回的影響;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像其他所有社會組織一樣,大學中也存在著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團,他們相互之間為自己的利益進行著衝突和競爭。由於教授在學校裏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因此,切斷了其他人參與管理與決策的機會,壓抑了年輕人的發展,損害了其他集團的利益,影響團隊的凝聚力;③學校從其本質上說是一個社會組織機構,花著納稅人的錢,就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研究,而在教授治校的學校裏,教授擁有絕對的權威,其研究興趣往往是個人的喜好,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關注得不夠,阻礙了新學科與新知識的產生。

    19世紀上半葉,隨著知識的專業化和專業的不斷分化以及新學科在大學中得到認可等變化,已經足以使高等學校發生從量變達到了質變的轉變。學校作為一個“有生命的社會組織”,它們之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學校要生存必須要適應社會這個環境,要進化。美國率先在高等院校成立了教授會,在學校裏設置了係,這個改進促進美國的高等教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