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泰

    摘要:中國大學生獨立做實驗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較差。這是當前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分析了造成這一結果的課程設置、教材、培養方法和教師水平等四個方麵的原因,提出並分析了其深層原因在於目前對教師的評判體係和標準。對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對策研究。

    關鍵詞:大學教育 缺失 評判體係 對策

    一

    中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指獨立做實驗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發明創造的能力),是國內外教育界公認的事實。而大學生最重要的,恰恰是這些能力。

    造成中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原因在哪裏?

    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是什麽形成了大學生的這些能力?通過正確的課程設置使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實驗和討論,通過與教師和本領域的專家學者的交流和討論,通過對好的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先分析國內大學的課程設置、教材、培養方法和教師水平。

    課程設置。一些應設置的,有助於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的課程未開,而一些陳舊過時的課程,一直沿襲著,占去了許多課時,並繼續充填和破壞著學生的思維。

    教材。各科教材,一用就是十年,很少改動。大部分大學多選用自己學校教師編的教材,因為這些教師評職稱需編寫教材和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而這些教材的質量,除近幾年從國外學成歸來的優秀學者所編寫的外,絕大部分水平很差,知識陳舊,常常錯誤百出,文理不通。

    培養方法。大學課堂教學,至今仍停留在滿堂灌的水平。講的是現成的教條和最終結論。考試也是考這些條條。看誰能把這些死東西記住、記準確,在考場上發揮(複寫)出來。學生也已習慣了這種教學考試方法,考試前大部分教師會留下一些重點複習題,一般是試題的三倍左右,考題或近似的題目在其中。學生隻要背熟這些題,就會獲得好的成績。中國大陸的學生,隻要打算考大學,從上小學起就進入了考試地獄,練就了各種對付考試的本領。十幾年下來,已精疲力竭,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便認為進了保險箱,有了金飯碗,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所以,他們也歡迎這種省力的教學―考試方法。

    教師。國內大學現在在校的絕大多數教師畢業於國內各大學,都是這樣學習(練習)出來的。他們的知識結構,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現行的對大學教師的考核製度,都限定並促使他們繼續這麽教、這麽做。

    現在大家公認,我國“文化大革命”後恢複高考的前三屆學生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現在活躍在各領域,做出成績的大部分是這三屆學生,原因何在呢?

    一是恢複高考時,全國共積壓了新老畢業生12屆(從高66屆到高77屆),升學率很低,是百裏取一,當時能考入大學的都是優秀生。二是這些考入大學的學生,不少人經過自己刻苦自學,在考進大學前已在有關的刊物雜誌上發表論文了,並通過自己的自學已獲得和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所以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就想改變大學存在的這些積弊。我所在的係設有兩個專業:工業經濟管理專業和企業管理專業。我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麽學管理專業的人很少獲得在創辦和領導企業方麵的成功?而一些不是學管理的,甚至小學、中學畢業生卻獲得了成功?例如,日本的鬆下幸之助,香港的李嘉誠,中國的張瑞敏。我進一步思考:管理才能是可以在學校培養、教會學生的嗎?如果可以,哪些方法可以教會學生管理才能?經過多年的摸索(上大學前我在企業做過技術員和生產、技術管理工作),我提出了《多環節培養學生能力教學法――大學生能力培養研究》(1998年),獲院優秀教學成果獎。其思路是分析不同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然後分析研究這些能力通過什麽渠道和方法可以培養。哪些能力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環節培養?哪些能力必須通過實習環節培養?哪些能力是在校時不能培養,而必須到工作崗位後在實踐中思考,在與企業領導者的討論學習中才能獲得?在自己獨立做出決策,實施這些決策,並經曆這些決策成功或失敗的反饋和思考中才能獲得?隨著對這些問題的反複思考和回答。我增加了新的實習環節(認識實習和生產技能實習),延長了畢業實習時間,增加了代崗(即代理一個基層管理職位)實習環節,增添了企業管理課的案例教學,開設了企業家“名人名著”的專題講座,增加了課堂討論,甚至辯論。專業課與基礎課除完成學院要求的考試外,每門課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寫一篇綜合性的小論文,分析解決一個當前國內企業管理方麵存在的問題。問題不要求大,但一定是實際中存在的,要求分析透徹,提出解決辦法,並對分析方法和解決方案展開討論。這一係列改革試行的結果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這些改革也產生了新的問題:一是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思考企業管理者需要什麽能力?這些能力中哪些是在學校可以培養的?通過什麽方法培養?並要求教師自己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獲取這些能力。這就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和辛勞程度,但教師收入並未增加。另一方麵,教師通過學習和實踐,具備了這些能力,並不能有助於他評上高一級職稱。三是要增加實習經費,而學院沒有增加這些經費的利益驅動,也不願增加這些經費。這次教改的實驗三年後又回歸如舊,僅剩下的畢業實習,也由學生自己找實習的企業,完成畢業論文(是否抄的、別人代寫的,老師也較難判斷),論文被通過就畢業了。而指導學生論文的教師,大部分並未在國內本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過論文,也不具備分析研究問題、寫出好論文的能力,卻在做著這些工作。這是與歐美大學不同的,歐美比較好的大學,執教者都有博士學位,並具有本專業的研究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