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精英教育的結束、大眾化教育的到來,學校規模的空前擴大,學校的社會功能得到足夠延伸。高等院校的事務越來越複雜化和多樣化,受到社會和公眾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高校的教授身處在兩個架構當中,已經沒有精力來同時管理好學術和行政兩方麵的事。曾有人以美國幾百所大學的資料為基礎,把教授的參與分成兩類,一類是學術性的參與,包括課程設置、專業設置、評定教授標準的參與等等,另外一類是資金分配等行政性事務的參與,結果發現:教授如果隻是參與學術性的管理,那麽參與度越高,學校的業績表現越好,而教授對於行政性管理的參與則相反,參與越多,學校業績表現越差。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來臨,高等院校就必須形成一種更為複雜的社會組織,不但有著學術架構,科層架構也應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並獲得足夠的權力。學校的管理專業化越來越突出,管理成了一門專業知識,相應的教授或教授會的權威不可避免地在管理層麵相對減弱。同時由於教學任務的增加,普通教授(師)也要求分得一部分的權力。因此“教授(師)治學、行政管校”成為現今學校的一個現象。大家都普遍認同,高校有三個基本的功能: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三個功能通俗地說就是知識的傳播、創新和應用,這三個的載體是教授(師),由此看來高校的行政管校其目的應該是為教授治學服務的。從仿生學的角度來看,教授治學就是學校的大腦進行思考、下達命令,行政治校就是人的器官來完成大腦的命令,究其本質,現今的“教授(師)治學、行政管校”和過去的“教授治校”是一樣的,都是內行人幹自己內行的事。

    但是在我國,行政權力常常大於、甚至完全取代學術權力。為平衡這兩種權力,高校勢必要堅持和弘揚學術自由,重視教授治學。教授治學製度的確立,使得教授對於學術管理具有發言權和決策權,從而成為阻止大學行政權力擴張的製度堡壘,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的泛化和學術權力的行政化與官僚化,從而保持大學的學術本色,教授治學對平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現今,社會已經發展到了網絡時代,麵對這個社會環境的變化,高等教育要適應這個社會環境,已經出現了一些相應的進化:早在1993年,英國開放大學這一網絡高等教育的先鋒就已考慮創建電子校園。英國開放大學所設計的電子課程,不僅僅能使學生進入該校設施,而且還能進入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圖書館、數據庫和其他信息資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2001年計劃實施為期十年的免費開放,網絡課程計劃(Open Course Ware,即OCW),截至2006年5月,已經有34個係的1656門課程上網並免費麵向全世界開放。

    但是這個變化隻是一個開端,還沒有涉及到學校的“教授(師)治學、行政管校”這個的管理模式。這個變化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大學校園的延伸,大學的“圍牆”已經在逐漸地“拆除”,高等學校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將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變化將會有更多的職業技術人員來服務於大學的延伸,管理的專業化、知識化的現象進一步加強,但是無論怎樣千變萬化,大學的本質將始終如一:就是讓內行的人管理內行的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