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見老朋友既開心又焦急,艄公便唱起《十二月花歌》來。

    “妹子”托著下巴,眨吧眨吧著一雙烏黑的大眼睛,一邊靜靜地聽著艄公那悠揚的歌聲,一邊凝視著船邊激起的漣漪和四周的景致,河水映照的霞光蕩漾在臉上,仿佛如出水芙蓉般高潔、瑰麗。艄公的歌聲伴隨著逐船歡飛的水鳥,在四周回蕩。

    三月裏來桃花紅似錦,四月哪咯荔花遍地開——

    五月裏來梔子當心黃,六月哪咯荷花蓋滿塘——

    七月裏來菱角牽藤作,八月哪咯桂花香滿園——

    九月裏來菊花似金黃,十月哪咯茶花吐芬芳——

    十一月無花無人采,十二月梅花鬥雪開囉——

    《十二月歌》唱罷,將軍渡也到了。一下河堤不遠,便是上街頭與烏龍街的交叉口,人們老遠就望上這爺女倆打著“馬馬肩”匆匆而來。“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仿佛也象等急了一般,憋足了勁一個趕著一個地炸響起來,整條巷子霎時變得格外熱鬧起來了。父女倆被簇擁著進了院子,“妹子”在爹爹的引導下給祖宗、長輩們磕過頭後,便靜靜地坐在那裏帶著幾分羞怯任憑人們談論。

    “喲,這妹子長得挺機靈的,瞧她那雙眼睛……”

    “‘小生意家’真有福氣,得了這麽個水靈的妹子,真是祖上有德!”

    “你看,坐在那裏安安穩穩的還真象個娘娘!”

    “小生意家”一家子也忙得團團轉,又是給人們散茶點,又是招呼來吃酒的客人上桌。“啊穀佬”作為大功臣坐在酒席的上方,被大家一個勁地敬酒,沒一陣功夫便喝得臉紅脖子粗了。

    “我說‘小生意家’——今天酒席辦成這樣,倒底是娶親還是嫁女喲!”“啊穀佬”一邊說一邊環顧眾人,“大家夥兒應敬他的酒,咋都衝著我來了。莫非,太陽打西邊出來咯!”眾人都哈哈大笑。

    “嘿嘿!嘿嘿!”“小生意家”臉上笑開了花,“都一樣、都一樣。哥哥辛苦,多喝點兒也應該咯!”

    大家夥兒更來勁了,誰教你坐上呢,坐上的是大母舅,當然要多敬敬才是。

    一時間觥籌交錯,好不熱鬧。“小生意家”一家子喜滋滋的,家裏可從沒這麽熱鬧過!

    “敬文娘子”家裏忙,“臘八”節商家的應酬可不少,隻好讓家裏的傭人給“妹子”送來件花棉袍,要“小生意家”改天帶妹子過去給她瞧瞧。

    “小生意家”的兄嫂也把一雙新做的花棉鞋給妹子穿上,高高興興地與兄弟一家分享著快樂。

    最開心的要數老奶奶了,把家傳的一把“長命鎖”套在了“妹子”的脖子上,還一個勁地捏著妹子的小手樂嗬嗬地上上下下瞧個沒完。

    旁邊的桌子上麵,堆著不少親友們送來的衣服、花布、襪子、鞋、棉手套,還有一頂栩栩如生的貓頭棉帽子……

    “小生意家”一家子好象提前過年一般,謔,比過年還要熱鬧!啥時見過家裏來過這麽多的人,“妹子”也是一樣,新奇地望著這麽多同樣用新奇的笑容和眼神望著自己的人們。

    晚上,兩盞宮燈把整個堂屋照得通亮,也把妹子的一雙大眼映照得光彩熠熠。一家人開始圍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著“臘八”粥。這“臘八”粥的做法有多種,但臘味卻是必不可少的,有的用臘肉,有的用香腸,再加上棗、豆等,連米在內總共八樣。為了這“臘八”粥,人們得提前醃製些臘味。

    “妹子”很快就吃完了一碗“臘八”粥,家裏人也很快又給她盛上一碗。“小生意家”望見“妹子”吃得津津有味,稀哩嘩啦的,生怕她噎著,忙說慢點、鍋裏還有,還特意從鍋裏打來一缽子放在妹子麵前,直到聽見“妹子”都已打嗝兒了才開心地笑了。

    吃完晚飯,又有不少街坊上家來,盡管家裏人總是“妹子”“妹子”地喊著,可別家的人們還是管妹子叫“天真妹子”,就這樣家裏外麵有了兩個名字。“妹子”的確感到有點別扭,何況自己還是有大名的,可外人喊自己“天真妹子”時也是非常善意的,還往往使她感受到長輩般的慈藹。

    “妹子”來到這個新家感覺也特別好,奶奶、爹媽還有伯伯一家人都是非常親切,沒事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談笑風生地也不會冷落了她,總尋些話兒來攀談,忙的時候大家經過她麵前也是一個勁喜滋滋地笑著。家裏家外的喜興氣氛從不教人感到孤單寂寞。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風力古鎮更是別有一番景致。

    “臘八”節過後,許多外出的族人都紛紛返鄉與家人團聚,人們也紛紛忙著購置年貨。自“妹子”來到之後,“小生意家”一家子的生意也比往年格外紅火,早已準備好的年貨已銷得所剩無幾。人們故然需購置什物,但多半是想借此瞧一瞧這位才來不久的“新成員”,購物的同時也不時地朝裏麵張望,家裏人總會樂意地提醒:在裏麵,陪著爹爹做事呢!灶屋裏麵,什麽凍米糖、花生糖、芝麻糖、花生、瓜子的,樣樣都得添雙份的,把個“小生意家”忙得團團轉,還不時地把做好的“產品”給“妹子”品嚐。“妹子”那吃了糖的小嘴叫爹爹叫得更甜了,把個“小生意家”弄得樂不可支。喲,那“產品”也挺知趣兒,一鍋一鍋地趕著出,把個屋子弄得熱氣騰騰!

    “爹爹——擦汗——”

    年幼的“妹子”望見爹爹累得滿頭大汗的,居然會用凳子墊著腳爬得高高地,把毛巾取下給爹爹擦汗。

    “哎——乖崽——”“小生意家”心裏真比吃了蜜還甜!大汗淋漓的卻怎麽也不肯歇手。有這麽個知冷知熱的好閨女,真是累死也心甘。街坊們都打趣,說他就忙著給女兒攢嫁妝呢,到時可不知該有多風光。

    按村規民約,一年一度的全村大掃除也在這時開始了。除了將各自門院除草清掃,還得清理水溝、打掃公共場所。自然,這外麵的事都是大老爺們出麵幹的,“妹子”便總是“爹爹”“爹爹”的跟在“小生意家”的身邊,大夥兒都笑著說“小生意家”長尾巴了。

    爹爹可是“妹子”最親近的人,父女倆老是打著“馬馬肩”走在街巷裏,妹子的兩隻眼睛“忽閃”“忽閃”地就象照相機的快門,那家家戶戶千姿百態的窗牖,在爭奇鬥妍的花木叢中嘰嘰喳喳、活蹦亂跳的小鳥兒,還有那高高翹起怎麽也摸不著的飛簷……一切都是那麽的新奇。烏龍街是村裏最繁華的一條街,與風力口集市比鄰,鱗次櫛比的店鋪裏有花花綠綠的衣服鞋帽,顏色造型各異令人垂涎的食品,還有那更令人動心栩栩如生的娃娃、玩具。“妹子”可是個懂事的乖孩子,從不吵著要這要那,她知道爹爹掙錢不容易。可爹爹總不免要為她破費一些,因為做爹爹的開心。這點兒小錢算啥,少吃一盅酒一袋煙也有在裏頭了。

    下灣村的年事準確地講,應是從臘月廿三的“錢灶”開始的,傳說這天是“灶神”啟程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善惡的日子。“灶神”是監督凡間家庭生活言行,掌握是非功過第一手材料的父母官。因此,家家戶戶都得在“灶神”上天之前鄭重其事地舉行儀式,獻上一碟米糖。又甜又黏的讓“灶神”吃甜了嘴又粘著牙而張不了口,免得到天宮後話太多招惹是非。

    廿四為小年,商家都把這天看作是決定來年生計的日子,大擺酒席,確定人員去留。自打“妹子”進家門以後,“小生意家”對今後的生計也有了盤算。一是家裏的茶點生意越來越火,“妹子”的確給一家子帶來的財運;二是“敬文”號生意尚好,搬進搬出的活常有;再者憑風力口之四縣通衢的風水寶地,還愁找不到一家子的飯吃?反正一句話,“小生意家”不想再象過去那樣動不動就往十裏八鄉地忙乎了,就在這家裏、鎮上的守著妹子與家人,一道共享天倫之樂!但俗話說得好,喉嚨深似海,灶門大如山,一家子生計也夠自己掂量的。正好,這天是小年,“小生意家”便又打起“馬馬肩”帶著“妹子”去“敬文”號家拜年了,敬文娘子早就叮囑過要自己帶妹子去瞧瞧的。

    “大伯伯、大媽(伯母)好——拜年拜年,恭喜發財!”

    “妹子”早就按爹爹事先的吩咐,給“敬文”號夫婦磕頭拜年了。那一招一式的還挺地道,弄得大家夥都煞有其事一般,還真不敢馬虎。

    “哎呀——我乖巧的妹子!”“敬文娘子”喜笑顏開,“哎喲喲,多惹人喜歡咯……”“敬文娘子”讚不絕口的,還把妹子攬到懷裏左親右親,又拿出個早已備好的紅包塞給妹子,說:“拜年拜年,不拿‘睕菜’就拿錢,不拿——就要敲掉鍋、子、沿——”說完,又嗬、嗬、嗬地笑了起來。

    當地人把過年時的小食品稱作“睕菜”——“睕財”。

    “‘天真妹子’,這邊的爹好還是那邊的爹好?”一旁的“啊穀佬”也過來逗妹子了。

    起先“妹子”還挺開心的,一聽這話倒有點別扭起來。

    “打亂話哩起餿——真是半斤鴨子四兩嘴!”“敬文娘子”嬌嗔地笑著瞪了“啊穀佬”一眼,“別弄得——你過年都要挨罵喔——”見“妹子”捏著紅包不作聲,“敬文娘子”連忙幫她把紅包放進兜裏,說:“妹子啊,這是大伯伯、大媽給你的見麵禮——快收好。老早就叫你爹帶你來給我們瞧瞧——”又轉身對“小生意家”說:“舍不得給我們看哪,莫非是怕妹子被看跑啦!”

    “敬文娘子”說完又嗬、嗬、嗬地笑開了,還順手從傳盒裏拿了包酥糖塞到“妹子”手上。風力口的酥糖可是出了名的棒,甜而不膩,韌勁十足,可謂老少皆宜。

    這個小年過得真不錯,就象這酥糖一樣甜而不膩——“敬文娘子”體諒“小生意家”,“敬文”號這邊的差事給他定下來了,還為他與別家的商號打好了招呼。“小生意家”自然是非常感激,以後可以不出外的,光“敬文”號和鎮上幾家商號的差事就夠自己忙乎的了。

    廿九是玻蔚家族的大年。按風俗,一早起來家家戶戶都得準備一隻閹雞,鳴鑼開道,送往本祭廟“點牲”,給菩薩拜年。晚上將祖先牌位端下來,擺上一桌縈素各半且未煮熟的菜肴,名為給祖先壓歲,情節逼真氣氛肅穆。酒過三巡後鳴放爆竹,送祖先出門,大年便告結束。

    除夕,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也是孩子們最高興最歡快的時候。年夜飯可謂豐盛,菜單傳統各有說詞,豐富多彩,妙趣橫生:桌上要擺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年年有魚(餘)但不下箸,魚是聽事的;豆腐還得有,寓意”都福“;薯粉條長得可以叫人站在凳子上吃,剛夾起時燙嘴,吹涼後爽口潤滑”吱溜溜“地一個勁往嘴裏夾送,這叫“步步高升”,怕長長的薯粉條會掉下往往得用手作托狀,吃相實在滑稽……團圓飯後,便是“守歲”,一大家子圍坐在火盆周圍有說有笑熱熱鬧鬧,吃瓜子金、長生果(花生)以及平素很少用的點心食品,稱得上“百卉雜呈”!當然,最叫孩子們等得著急的是給壓歲錢。傳說,除夕是諸神下界的日子,孩子們得了壓歲錢便把它放在枕頭邊,諸神勿擾孩子安眠。而老輩的人還得準備第二天一大早給家中每人一份糖水煮蛋,稱為“兜寶”,以及青菜豆腐等素食品。子時之前得鳴放爆竹關緊大門,這叫”關財門。

    正月初一一大早,再燃放爆竹“開財門”,又叫“出方”。人們拱手作揖,相互拜年祝福美好。家家備有傳盒又叫“百事如意盒”,紅紅圓圓的,一般分十格內盛各式“睕菜”供拜年客人享用。

    初三是“送窮”的日子。人們把幾天積累的垃圾趁一大早傾倒至河邊,燒化紙錢燃放爆竹,然後望蒼天深深一揖便算完事。唐代詩人姚合有詩曰:“年年到此日,瀝瀝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七稱“上七”,“上七大似年”,“吃了上七羹,各人尋啷吭”。“啷吭”指動工、作業,意為過了“上七”就不要再沉溺於過年遊玩之中,而應忙於生計了。“上七”羹是將米粉子煮熟後,再加上肉絲、雞蛋、豆泡、韭菜等佐料即成。“上七”過後,拜年客便少了。

    白天,人們都開始忙乎起生計了,而晚上的迎燈活動卻是恰到好處的娛樂。迎燈娛樂,早已在民間盛行,風力口一帶因村莊太密且出演的龍燈隊為數不少,人們為使迎燈娛樂井然有序,便以村甚至街為單位從初四到十四安排得滿滿的。初四為楊芳萬村、王村、茅園周村;初五為河街村;初六為南街蔡村、周山蔡村;初七為揚芳頭閔村,南街範、蔡村,旱塘餘村;初八為烏龍街;初九為井頭街;初十為下灣萬村;十一為上灣舒村及下灣萬村;十二為上灣舒村;十三為南街蔡村及白馬廟;十四為東灣餘村。將軍廟的迎燈娛樂往往推遲到廿四以後,有意延長春節的喜慶。燈的種類是板燈,在一塊凳麵形木板上固定八根竹片,套上四個用紅紙蒙的燈籠。每具板燈的板麵兩端各有一圓孔,可與其它板燈銜接成一條長龍,燈隊在夜幕中蜿蜒舞動,如火龍騰躍頗為壯觀。燈隊行列也是各有其妙,有以銃開道的,最多時在燈隊前麵的銃數計有60杆;有的鑼多,跟在燈隊後麵的銅鑼約100多麵;有的燈多號稱“千煙”,燈瓣多時在1300多瓣以上。迎燈之時,爆竹齊鳴人頭攢動。而世代崇尚武術的旱塘餘村更是別具一格,燈隊也是滾龍獅子齊全。盡管出演的龍燈隊各有安排,卻總是引得遠近的人們慕名觀賞,鳴炮迎接,還有煙茶點心招待。裏外三層的,還有那此起彼伏的喝彩,更令那鑼鼓聲“咚咚嗆”地響個不停,龍騰獅躍地令人目不暇接。

    下灣村玻蔚,作為“家法淵沅,庭訓有自”(——宋;朱熹《豫章杏花村萬公祠大成序》的一邑望族,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當神”活動。全村以三十戶為單位一年輪值一次,負責“當神”期間向族人們供獻“譜餅”、“樂事肉”、“神豆”、“神羹”和主持活動。村裏初二領“譜餅”;初七——初九三天領“樂事肉”,一般是每戶三小塊豬頭肉;初十——十二領“神豆”,每戶可領壹升糖豆子。而正月十二月夜晚的“送聖”則是“當神”活動的高潮——廟堂內有為數眾多、重逾五、六十斤一株的紅燭高照,光同白晝,被雇來的“纖夫”身背紙船由兩人挾持飛跑,切忌回頭張望,與此同時以屈原忠君愛國故事為內容的“和詞”也唱將起來:“唱起來時和起來,和得庭前楊柳開,楊柳抽芽節節發,我家要造聖王船……”措詞俚俗。父老們聲嘶力竭毫無怨言爭相輪唱,弄得旁人訕笑:“下灣村人聰明一世,愚蠢一時。”而下灣族人佳節喜慶之餘,感先賢之遺德,歎世間之滄桑,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個中情結,又豈是旁觀者所能悟覺!“送聖”之後便是吃“神羹”,因全村五、六百戶人家,以一年三十戶輪值一次,則需二十年後才能輪到自己,所以“當神”的人家都很重視,有的甚至以此為操辦喜事一般對待,盡管族人們條件各異,所製作的“神羹”卻是美味上乘之極!除村內的族人外,鄰近的民眾也可免費品嚐,所以下灣的“神羹”早被風力口人稱道。“當神”的每戶供獻兩桶“神羹”,數量可觀,但慕名而來的加上本村的多達四、五十桌人,因而不得不略加限製。有一回,廟前廟後均貼上紅紙條:姑丈外甥請進,母舅老表請出。而玻蔚族人敦厚友善、淳和儒雅,均來者不拒地盛情相待。“當神”之夜往往熱鬧到淩晨醜時,眾人也乘興而來滿意而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