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七律,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春天。當時,他因為逃避成都一帶的軍閥混戰,帶著全家人流落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這一年,他已五十二歲了。

    關於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情況,據《新唐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詔令自己的長子李適作天下兵馬大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統帥,統帥各節度使和回紇的援軍進討史朝義。十月,在洛陽北部大敗史朝義,殲敵八萬人,史朝義潰逃,收複了東都洛陽,於是史的幾個大將紛紛獻地投降,官軍一口氣收複了河南河北的十個州,隨後延續十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漂泊在劍南東川梓州的詩人杜甫聽到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動,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被人譽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標題中的“河南河北”並非指河南省、河北省,“河”指黃河,亦即黃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

    《示兒》是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春,這時詩人已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也有人說這首七絕寫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陸遊臨終前的絕筆詩。

    陸遊是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憤怒揭露女真貴族蹂躪中原的罪行,抨擊投降派的不抵抗主義,畢生力主抗金,收複失地,也參加了“還我河山”的事業。可惜,他臨終之前沒有盼到抗金勝利,中原大地仍然淪於異族鐵蹄之下,這才囑咐子孫們待到中原恢複之日,家祭毋忘告知,表現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詩以“示兒”為題,意思是給兒女們看。

    “結構分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歌描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複失地的消息之後驚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誠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全詩八句四聯,內容上貫通一氣,但又是各有側重的:

    開頭兩句,寫詩人初聞官軍收複薊北的捷報時的那種喜極流淚的情景。

    接著兩句,進一步寫出詩人抑製不住的興奮激動的感情——這是由自己延及妻子家人了。

    五、六兩句,描寫詩人要放歌縱酒,結伴還鄉,過安定日子的願望。

    七、八兩句,緊接“還鄉”之想,點說回鄉的路程,詩人形象曆曆如在目前。

    “初聞”“卻看”“還鄉”路線(“即從”、“便下”),從結構上看,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剛聽到捷報時的心情,再看家人的情態也與自己一樣,於是興致高漲,想喝酒,要還鄉了,緊承還鄉之願而來的是路線設計,詩人長期過著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此時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可見他多麽渴望過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

    《示兒》這首七言絕句表現了詩人臨終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的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反映了他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四句兩聯:

    一、二句這一聯,寫詩人至死猶傷悲祖國不能統一。

    出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表麵上是消極之言,其實是詩人故作抑筆,對句便突然宕起,表明至死沒有其他想法,亦即不計個人生死,唯有悲傷祖國不能統一。

    三、四句這一聯,寫詩人死後的希望,表現了詩人收複失地的信心。

    上聯寫了因不能收複失地而悲傷,現在要死了,但“王師北定中原”勢必有“日”,囑咐兒孫們家祭時不忘報告,詩人有著樂觀主義襟懷啊!

    這首詩歌從生前寫到死後,跨度很大,貫串其中的是渴望統一,體現了詩人的高尚情操。

    “字詞推敲”

    “劍外”、“薊北”:“劍外”,指劍門關以外(劍門關是由陝西入川的咽喉要塞),對於出生於中原的詩人杜甫來說,這裏是邊鄙的地方,是遙遠的異鄉。“薊北”,就是指幽州,是安祿山、史思明、史朝義稱兵作亂的根據地,收複薊北意味著“安史之亂”的最後平定。

    “涕淚”:這一詞不僅是生動真切的寫照,而且內涵豐富,這涕淚不是詩人一個人、一家人的,也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安史之亂”八年以來詩人曆經千辛萬苦、目睹人民災難而吞下的,現在一流為快了。

    “卻看”:“卻”的含義曆來有爭議,一般作“回頭”、“向後”,詩人是回過頭來向後看他的妻子兒女,隻見往日的愁雲一掃而空了。

    “白日”、“青春”:這裏兩個詞語的釋義曆來也有爭議,一般指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

    “即”、“便”:即,即刻;便,就。前後連貫起來,表達了詩人迫不及待要還鄉的心情。

    “穿”、“下”、“向”:峽險而狹,用上“穿”;出峽水順而易,用上“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用“向”。這幾個動詞十分準確,這一見解是蕭滌非先生的。

    “元”:詩中的“元”同“原”,本來的意思。

    “但”:隻。要防止誤解為“但是”。

    “九州”:中國古代分為九州,這裏指代全國領土。

    “同”:一統江山,“同”作統一解。

    “王師”:指宋朝軍隊。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父親。乃翁,你或你們的父親。

    “句子含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這一聯的意思是官軍收複薊北的消息突然傳到劍外,一聽到這喜訊,我淚水縱橫,濕透了衣裳。出句記事,點明詩人聞訊地點,揭出題旨,是後七句敘事抒情的根據;對句生動而逼真地描寫詩人“初聞”平亂捷報時的極喜神態和心情。詩人大概想到了流落在外的一家可以返回家鄉,想到了多年來戰爭造成的災難,想到國家從此將能統一,人民將能安定地生活,怎不痛定思痛,悲喜交加,涕淚縱橫,難以自抑?——這一聯反映了詩人對平定叛亂的高興,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內涵十分豐富。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這一聯的意思是回頭看看妻子兒女,他們沒有一點愁容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這一聯以“卻看”、“漫卷”的具體行動寫“喜”,一個“漫”字直露詩人喜悅情狀。大亂初平,捷報忽傳,詩人轉悲為喜,倉促之間情緒轉變如此之快,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國家統一安定的熱切企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