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這一標題是新穎而奇特的,讀者觸題生感,會產生一連串聯想:

    “我”是誰?

    為什麽要把心髒帶回祖國?

    把心髒帶回祖國,不是帶給哪一個親人,又有著什麽特定背景?

    這一標題體現了表達心願或提出此項要求者的什麽思想感情?

    實際上,“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是波蘭音樂家肖邦彌留之際發自靈魂深處的呐喊,作者以此入題,突出了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臨終請求,集中反映了他眷顧祖國的強烈心聲,有力地撞擊著讀者的心弦。

    原來,肖邦的祖國波蘭在19世紀初被歐洲列強瓜分,尤其是沙皇俄國侵占了他們的大部分領土,他被迫離開祖國,到法國巴黎一住竟是18年,終於憂勞成疾,臨終之際不忘深受苦難的祖國,愛國之情實在震撼人心啊!

    “結構分析”

    本文記敘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被迫離開祖國,全身心投入音樂創作,客死巴黎的經過,突出了他“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臨終請求,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全文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這一段隻有三句話:第一句點明時勢特點,19世紀初,波蘭被列強瓜分,沙俄侵占了十分之九的領土;第二句交代波蘭人民飽受苦難;第三句突出肖邦在此種形勢下不得不離開祖國。可以說這是特定時代背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戀戀不舍地離去。

    這一段先交代時間、地點、告別、離開;然後詳寫城郊送行,老師和同學唱歌、囑咐、贈送泥土;進而點示兩情依依,不忍離別。這一段圍繞“愛國”這一中心,寫得情意殷殷,令人傷懷,更令人感動。

    第三段(第三至四自然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先圍繞《革命練習曲》寫,從背景、情感寫到創作及作品內涵,具有特定性;接著則是概括敘寫肖邦思念祖國、發憤工作的情景。兩小段都緊扣愛國情深這一主旋律。

    第四段(第五至六自然段):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

    回應開頭的被迫離開祖國,在巴黎一住18年;回應上麵所寫發憤工作,廢寢忘食,交代肖邦積勞成疾;回應標題,點示他在彌留之際提出“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的請求;末了則突出他帶著亡國之恨與世長辭,重點還在愛國情深上麵。

    離開祖國?思念祖國?想回祖國,這是一條情感主線,貫穿全文,通篇凝聚著愛國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可以說,“把我的心髒帶回祖國”成為全文的焦點。

    “字詞推敲”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句中的“不得不”采用了雙重否定以示強調的格式,表示了強調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離開祖國是無可奈何,被迫如此,這才“滿懷悲憤”,他多麽熱愛祖國,舍不得離開啊,這一結果是帝國主義列強造成的!因此,“不得不”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特定情勢,體現了肖邦的矛盾心理,用得實在好。

    “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句中的“傾注”一詞,表層意思是比喻把力量或精神集中到一個目標上,用在這兒還有它的特定內涵:祖國淪亡,被迫出走,作為音樂家的肖邦有什麽辦法?唯一的辦法是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傾注全部心力,借以寄托他對祖國刻骨相思之情。從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發憤工作中可見一斑了。

    “當時他才39歲。”句中的副詞“才”用得好,好在哪裏?好在含義深刻,寓意豐富:肖邦具有傑出的音樂才華,然而英年早逝,飽含著無限痛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於列強瓜分波蘭,迫使他憤憂交加而造成的,豈不深藏著強烈的譴責之意?

    “句子含義”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這一句式似曾相見,列寧就提出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但“工作、工作、再工作”有其特定含義:列強瓜分波蘭,肖邦被迫背井離鄉,遠赴法國,在此國難當頭之際,他隻有將全部精力傾注於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旋律表現祖國人民的呐喊與抗爭,借此稍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所以他才孤燈長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工作”的連續反複,固然在勉勵自己,其實也是他已經這樣工作的真實寫照。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髒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彌留之際”指病重快要死的時候。肖邦臨死之前還要囑托姐姐,在他死後把他的心髒帶回祖國,表現了他至死不忘祖國,他要與祖國永遠在一起的強烈的愛國之情。遠離華沙的異國他鄉雖然也可以給他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祖國,將心髒帶回去,長眠祖國的地下,多麽執著,多麽熾熱,多麽情深啊,真是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催人淚下!

    “語段理解”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得情深意濃,十分感人。理解這一語段,著重抓住以下幾點:

    一是告別。

    作者先點明時間(1830年11月的一天),渲染景色(霧靄彌漫,景色淒迷),點示年齡(20歲,與下文18年、39歲照應),突出華沙(波蘭首都,表明這次告別是離開祖國),暗示了肖邦的心情。

    二是送行。

    送行之人(老師和同學,可見親近),臨行唱歌(老師“特地”譜寫,從《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標題,聯係老師的話語,可以想見其內容不外乎要他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贈送泥土(祖國波蘭的泥土,象征著祖國,而“特殊禮物”的含義正在於此吧,泥土而用閃閃發光的銀杯裝貯,更表明泥土的珍貴,寄托了希望肖邦的心永遠和祖國在一起的深意)。

    三是離別。

    肖邦淚水盈眶(聽歌的觸動,泥土的寓意,深深地感染了肖邦,自然忍不住,激動不已),接過銀杯而回望華沙(老師同學的深情、對祖國的眷戀促使他回首遠望華沙,“祖國”已在他的心靈深處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