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鄭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名將。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鄭芝龍之子。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因號“國姓爺”。

    鄭成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曾於永曆十五年帶領戰船三百多艘,將士二萬五千人,從廈門、金門出發,經澎湖,進攻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台灣,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鄭成功以赤嵌城為東都明京,設置承天府,改台灣城為平安鎮,招致漳、泉、惠、潮四州流民渡海安置,廣設城鎮,大舉屯田開墾,促進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本篇以“鄭成功”為題,表明文章介紹的對象是鄭成功,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顯得中心明確,重點突出。

    “結構分析”

    本文具體記述了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經過,歌頌了鄭成功的不朽功業,指出了他是令人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

    全文九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簡要點明鄭成功是民族英雄,籍貫為福建南安。

    這裏獨句成段,之所以突出鄭成功是“民族英雄”,與下文敘寫他收複台灣、建設台灣密切相關,可以說十分必要。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詳細敘寫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感人事跡。

    這一段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二、三自然段):寫鄭成功決心收複寶島台灣。

    荷蘭侵略者強占我國寶島台灣,殘酷奴役台灣同胞,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鄭成功決心收複台灣的事件起因。

    駐軍廈門的鄭成功登山遠眺,遙望大海彼岸的台灣寶島,想起了中國領土卻由侵略者橫行霸道,於是決心收複它——鄭成功決心收複台灣的感情基礎。

    第二層(第四至六自然段):描述鄭成功收複寶島台灣的經過。

    先寫作戰準備的完善充分(船隻、糧草、操練)。

    繼寫軍隊出發的威武雄壯(艦隊龐大、軍容整肅、必勝信心)。

    再寫收複台灣的戰鬥(敵人負隅頑抗,鄭軍奮勇向前,結果是敵人投降)。

    末點台灣人民歡慶勝利(喜出望外、慰勞官兵、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準備出發戰鬥歡慶,這一層次寫得形象生動,具體可感,充分體現了收複台灣是眾望所歸,徹底失敗是侵略者的必然下場。

    第三層(第七、八自然段):簡要介紹鄭成功發展生產,開辦學校,建設台灣。

    先寫大力發展生產(送去農具、學會技術、改善生活)。

    次寫努力開辦學校(利用愛國讀書人辦學校、免除徭役、和睦民族關係)。

    第三段(第九自然段):指出我們永不忘記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

    這一段與第一段緊密關聯、遙相呼應,明確揭示了開頭所點“民族英雄”的內涵,歌讚了鄭成功的不朽功業,意蘊悠長。

    必須指出,這裏的分段僅供參考。目前,不少人將這篇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鄭成功決心收複寶島台灣。

    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寫鄭成功打敗侵略者,勝利收複台灣。

    第三段(第七至八自然段):寫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建設台灣。

    第四段(第九自然段):寫人們不忘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偉大功業。

    “字詞推敲”

    “他們殘酷地奴役台灣同胞,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句中的“恨透”一詞表明仇恨、痛恨的程度非常非常深。這與前麵的“殘酷奴役”密切相關,正因為侵略者不把台灣同胞當人,視同奴隸,摧殘壓迫,這才使台灣人民“恨透”了侵略者,如果換一個詞語就不會如此得力了。

    “台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句中的成語“喜出望外”,意思是出乎意料的高興。用得好在哪裏?一是關聯前麵:台灣寶島被荷蘭侵略者強占,台灣同胞飽受欺淩壓迫,早就恨透了他們,內心裏總希望將侵略者趕走,本來難以實現的希望現在如願以償,怎不喜出望外?二是關聯後麵: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侵略者,台灣同胞在喜出望外的同時,毫無保留地慰勞鄭軍官兵,自是理所當然的了。因此,“喜出望外”體現了台灣同胞的特定心理,用得不同於一般。

    “句子含義”

    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複祖國的寶島台灣!”

    ——這兩句表達了鄭成功收複寶島台灣的堅定決心。“慷慨激昂”表明鄭成功充滿誌氣,精神振奮,態度激烈。為什麽會這樣?源於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現在被荷蘭殖民者強占,所以胸中鬱積著一股憤憤不平之氣啊!而“絕不允許……”的“絕”,“我們一定要……”的“一定”,表明了鄭成功對趕跑侵略者、收複寶島台灣的決心堅定不移。其實,這一句也傳達了鄭成功熱愛祖國寶島、維護寶島權益、憎惡無恥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台灣、建設台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