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政策是政府通過國家幹預,控製區域經濟運行,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當今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區域性問題,因而有關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也就成為各國政府實施區域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

    一、區域經濟政策的含義

    區域經濟政策,是指中央政府旨在改善一國範圍內經濟的空間結構所製定的公共幹預準則及所有的公共幹預行為。從世界範圍來看,區域經濟政策的提出及實施始於20世紀的30—40年代,是對完全由市場調節經濟運行的西方傳統經濟理論的一個否定,同時也規定了區域經濟政策的基本方向,即保證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基礎作用,引導市場運行的方向,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和糾正市場調節的失誤,以實現社會資源的區域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從區域經濟政策內涵可以看出,它有三個明顯特征。

    (1)區域經濟政策的有限性。區域經濟政策是區域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區域政策的全部。作為區域政策一部分的區域經濟政策,必須與其他區域政策配合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2)區域經濟政策的係統性。區域經濟政策本身是一個體係,盡管它的內容和手段十分龐雜,但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要求各項區域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手段必須相互銜接,相互配合,作用方向相同,共同構成具有係統性的政策體係。

    (3)區域經濟政策的動態性。區域經濟政策是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而設計的,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類型和性質不盡相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區域經濟政策。因此,適時調整、更新區域經濟政策,體現了區域經濟政策的動態性。

    二、區域經濟政策的動機

    進入20世紀30—40年代以後,製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逐步成為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共同行動。盡管各國的曆史、地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區域經濟發展指導理論不盡相同,各國的區域經濟政策也有著很大差異,但從各國實踐的情況看,製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動機主要來源於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四個方麵。

    (一)經濟動機

    從經濟角度來看,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動機具體包括:

    (1)消除問題區域。消除問題區域是製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主導動機。問題區域盡管在各國表現形式不一,但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即落後地區、蕭條地區、擁擠地區和邊界地區。消除問題區域就是針對問題區發病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①落後地區的通病是經濟結構落後。這些地區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那些初級產業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礦業等,區內的第二產業也主要是農林礦產品的初加工工業、簡單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產品的附加值低,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小,在國內外市場上銷售量增長緩慢,生產停滯,導致設備利用率低、更新慢,勞動生產率低。這就使得經濟結構落後地區失業問題嚴重,收入水平低,文化、教育落後,衛生醫療條件差,地方政府收入少,公用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外流,且外流人口中又多為年輕力壯或有一定文化技術水平的勞動力,這樣就使地方經濟失去了活力。加上當地發展現代化生產的條件本來就差,導致資本外流,外地投資者更是望而卻步,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②蕭條地區的通病是經濟結構陳舊。蕭條地區過去曾經是發達地區,產業結構也曾是先進的,如早期的以煤、鋼、造船、紡織為主的地區。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些行業都由創新階段發展到了衰退階段,由技術密集型產業變成了簡單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很不適宜在勞動力與原材料價格都很高的先進地區發展。有些區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把發展重點由衰退部門轉到興旺部門上去,依然過分依賴那些陳舊的部門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結果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但是,蕭條地區的人均收入與生產力水平可能仍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也有一定基礎,科技文化比較發達。這些都是經濟繁榮時代留下的寶貴遺產,利用得好,對擺脫蕭條處境是很有幫助的。

    ③擁擠地區的通病是經濟結構臃腫、紊亂。這類地區的疾病是由於經濟發展規模過大,超過了地區可能承受的限度,加上部門結構比例失調而造成的。這些地區經過長期繁榮,積累了資本、科技、信息、經濟基礎、市場等方麵的優勢,這就使得許多近代工業部門大量向這些地區聚集,從而帶動了商業、銀行業、服務業等許多行業的發展。它們的問題是在新興部門發展的同時,沒有及時淘汰那些陳舊的部門,致使許多沒有多大經濟聯係、不能帶來聚集經濟效益的部門簡單聚集。從表麵上看,地區經濟是繁榮的,它們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較大,其中興旺工業所占比重更大,就業率高,居民收入水平也高。但是潛在的問題是新的產業過度集中,陳舊的部門又沒能及時淘汰,相互爭奪土地、勞動力、水、電、燃料、原料、運力等,致使各項生產成本上升,導致聚集不經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