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邊界地區所存在問題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既有經濟問題,也有非經濟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前三種問題區的病因屬於結構性病變,逐步改變地區產業結構是消除問題區域唯一可行的辦法,其中對於擁擠區來講還要大力向外疏散那些陳舊落後的部門,第四種問題區就必須弄清問題的主要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方可。

    (2)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產業結構的質態升級,如果政府能夠適應這種規律的作用,製定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自覺地推動產業結構循著質態升級所展示的方向轉換,就有可能使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經濟得以更快的發展。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結合產業結構變動規律製定區域經濟政策,則可以避免發達國家早期在產業結構轉換中所走過的彎路,縮短產業結構演變的漫長自然曆程,取得經濟的跳躍性發展。

    (3)從社會成本出發,使企業的區位選擇與社會需要相一致。企業在投資項目和地點選擇時,考慮更多的是企業自身的成本而較少涉及其投資和生產所產生的外部成本。因此,從企業角度進行的項目和區位選擇很可能對企業自身有利,但卻不一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為此,需要政府通過製定和實施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調節和引導企業的選擇方向,使企業的項目和區位選擇與社會需要更好地協調起來。

    (4)消除由於區際差異而產生的通貨膨脹壓力。這種通貨膨脹的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麵。其一是發達地區投資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通貨壓力。在宏觀經濟走出低穀時,發達地區經濟率先啟動,投資開始增加,物價隨著投資擴張和經濟增長加速而上漲,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由於要素價格的提高,吸引了區外要素的流入,特別是勞動力的流入,使區域的基礎設施或在短期內投入迅速增加或使用租金提高,結果都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所以,發達地區無論從生產要素成本還是從基礎設施成本看,都麵臨潛在或顯性的通貨膨脹壓力。其二是落後地區消費需求拉動的通貨壓力。在現代信息係統下,落後地區居民被發達地區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所誘導,希望能參與這種生活方式。但由於落後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與發達地區居民收入對比反差強烈,由此誘發的超前消費進而引起消費品價格上漲,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其三是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通貨膨脹傳遞的壓力。由於經濟增長是由發達地區率先啟動並帶動落後地區啟動。當經濟增長由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輻射時,各種生產要素價格已經上升,從而使落後地區在經濟增長一開始就麵臨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同時,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經濟聯係,如生產要素的流動,商品貿易,經濟技術協作等,也造成了通貨膨脹由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的傳遞。由區域差異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反過來又進一步擴大現有的區域差異,這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去解決。

    (二)社會動機

    從社會角度來看,區際收入差距的兩極分化以及嚴重的區域性失業問題會給社會安定帶來很大衝擊,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要求政府實施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加以控製。事實上,社會動機是區域經濟政策最原始的出發點,因為在西方國家幹預主義占統治地位之前,各國都很少從社會角度去考慮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介入。

    (三)環境動機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越是向前發展,需要層次不斷升級,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人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破壞自身生存的自然環境,使得目前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出現了一係列尖銳的矛盾,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劇烈的對抗之中,如何調整生產力的產業配置空間布局,緩解某些地區過度擁擠、汙染嚴重局麵,改善其生態環境,也是區域經濟政策的重要動機之一。

    (四)政治動機

    從政治角度來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拉大表現為一部分人的利益增加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損失為代價,違反了“一致性同意”原則,所以就會產生不同利益集團間的利益衝突。國內外的曆史經驗證明,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是影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政治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貧窮是不穩定的根源,而分配不公是不穩定的導火線。經濟上的差距過大,經濟與政治、民族矛盾的激化交織在一起,互為因果,是某些國家分裂和內亂的重要原因。聯合國在《1994年人文發展報告》中也強調指出:地區差距過大是導致國家分割的重要原因。因此,從國家長治久安角度及穩定和發展的辯證關係來看,實施區域經濟政策以遏製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拉大是十分必要的。國內外的曆史經驗同時也證明,良好的區域經濟政策有利於國家的政治穩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