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失調的主要表現

    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失調現象,最突出的表現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各自相對獨立的自我循環,城鄉經濟間的協作性和互動性相對較弱,從發展程度上看農村經濟又嚴重落後於城市經濟。城鄉經濟發展的這種失調現象,過去曾被人們稱之為“城鄉差別”,後來又被人們稱之為城鄉經濟間“二元結構”矛盾。時至今日,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依然處於失調狀態。突出表現是:

    (一)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兩組數字比較,1984年我國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為1.71:1,到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了3.33:1,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被低估和農村居民純收入被高估因素,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會更大。從近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狀況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遠超過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幅度,城鄉居民收入增量的差距達到了6:1,顯示出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還在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二)城鄉居民間的消費差距越來越大

    由於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費的基礎,越是預期收入相對較低的社會階層,往往越處於節省消費狀態。從城鄉居民間的消費情況來看,我國農村人口消費總量占全國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的53%下降到了目前的25.8%,農民的人均消費水平僅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的1/5。如果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再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間的消費差距還會呈現出進一步擴大趨勢。

    (三)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環境差距越來越大

    一是在社會保障方麵,由於我國城鄉居民間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很大,絕大部分農村居民還處於家庭保障狀態,導致農村居民家庭用於醫療和養老的代際負擔過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能力。二是在勞動力資源方麵,由於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受教育質量嚴重落後,致使農村經濟發展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三是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嚴重落後,特別是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成為製約農村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失調的原因

    (一)從經濟結構層麵上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緩慢

    我國非農業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製約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導致了我國農業領域的人多地少矛盾,降低了農民的比較收益。農業勞動力比重1978年為70.5%,2002年為50%,下降了20.5%,但農業的GDP比重也由28.1%下降到15.4%。2002年農業勞動力比重仍比其GDP比重高出近35個百分點。從各國情況看,農業勞動力的比重高於其GDP比重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高出35個百分點實屬罕見。由於我國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起步較晚,並且受到人口素質低、經濟基礎差、技術力量薄弱等各種客觀條件的限製,再加上受當時計劃經濟體製的製約,致使我國非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非農業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但由於受我國勞動力人口規模較大和增長較快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國處於正在發展中的各種非農業經濟,仍然無法吸收規模龐大的勞動力就業。

    (二)從社會結構層麵上看,我國城市化的社會結構變遷明顯落後於工業化的經濟結構變化

    1952年,我國非農業經濟創造的GDP占整個社會的49%,城鎮人口僅占社會總人口的13%,1978年,我國非農業經濟創造的GDP占整個社會的72%,城鎮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是22%,2003年我國非農業經濟創造的GDP占整個社會的85.2%,城鎮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也僅有40%左右。由於我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導致我國城市化的輻射帶動能力相對不足,城市功能的單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我國社會就業結構的改變,不利於擴大社會就業機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