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經濟中,各區域既有相對獨立性,又都是國民經濟整體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因而如何保持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的機製,是一個關係到長遠和大局,保障社會政治和經濟穩定發展的大問題。

    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

    (一)區域經濟協調的內涵

    區域經濟協調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麵的內涵:

    1.發達程度上的協調。

    主要體現為經濟發達地區、次發達地區以及欠發達地區之間在各方麵關係上的和諧一致性,由於發達程度不一致而形成的各種矛盾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2.利益分配上的協調。

    主要體現為區域之間在經濟運行中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關係,真正按照市場規律形成公平分配,讓各方各得其所,有利於調動區域各方的積極性。

    3.產業聯係上的協調。

    主要體現為不同區域的不同產業形成互補和有效的協作關係,避免和減少摩擦。同時在同類產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中,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關係,以競爭促進經濟活力的增強,實現共同發展。

    4.資源利用上的協調。

    主要體現為資源產地與資源利用地之間,以及不同的資源利用地區之間關係的協調,使各方都能夠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在資源開發和資源利用上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生產經營的良性循環。

    在以上四方麵的協調關係中,最基本的是發達程度的協調。因為在現代經濟中,經濟發達地區在利益分配、產業聯係和資源利用上往往處於有利的地位,能夠付出較小的成本而獲得較大的收益。這種效應往往使越發達地區增長越快,從而加劇區域間的兩極分化,導致各種具體關係上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大。因而,正確處理不同發達程度區域之間的關係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從發展經濟學的觀點看,協調區域間的關係,促進各區域共同發展,是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隻有保持各區域發展的差距相對較小、區域關係和諧的局麵,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表現。具體來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表現在以下方麵:

    1.為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必須保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從實踐和我國多數地區的情況看,往往在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卻相對比較落後,生產和加工能力較弱,大量資源有待開發。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多數資源比較貧乏,需要資源產地提供資源。但是,現實情況是,在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整個產業鏈中,主要從事深加工的發達區域用較少的成本能夠獲得較多的利益,而資源產地獲得的利益則較少。當發達地區和相對欠發達地區缺乏協調而形成較大的矛盾時,欠發達地區會通過封鎖資源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或力圖依靠自己較薄弱的加工能力來利用資源,但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品質較低,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發達地區由於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封鎖而得不到充分的資源供應,生產難以為繼,同樣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以上兩種情況都將造成社會總收益的損失,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隻有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而利益的分配格局也較為合理的前提下,在資源利用上才能夠形成合理的分工。欠發達地區努力開發資源,發達地區更有效地加工利用資源,各方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益回報,從而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開發利用,企業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社會總收益達到最大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