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今天市場體製已經基本健全,市場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已占絕對主導地位,因此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區域劃分的主體,並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經濟區域劃分中市場經濟因素將不斷增多。

    一、經濟區間差異有擴大趨勢

    造成區域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資源等方麵的客觀因素,也有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等方麵的主觀因素。區域差異既是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曆史過程的綜合反應,也是現實的內外部環境條件差異綜合影響的結果,同時也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所處的階段有關,區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域差異保證區域經濟發展多樣化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各經濟區存有區位優勢的重要基礎,所以充分利用區域差異而帶來的區域互補性,是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一方麵,導致區域差異擴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條件、產業基礎、區位和人文環境等)將繼續存在;另一方麵,我國政府的經濟區域劃分使各經濟區發展路徑差別越來越大。主要包括:①隨著國家對各大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及發展方向進一步深入研究,各大經濟區也不斷明確及充分發揮本區域的各區位優勢,所以各區域特色經濟越來越明顯;②中西部地區可以總結並借鑒東部發達地區經過長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本區域的區位優勢,在體製改革、機製設計、政策製定、模式選擇、先進技術的使用等方麵都找到適合本區域的特色道路;③東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加依靠產業優化升級以及具有區域代表性品牌發展戰略,強化發展適合本區域的產業集群,並以此為依托發展相關產業及輔助產業,進而形成較大的經濟圈,在這種情況下區域間的差異就被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綜合起來判斷,未來20年中,區域差異仍將呈擴大之勢,但是其擴大的速度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

    由於國家繼續實施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並且隨著我國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在各大經濟區之間的流動更加便利,這些因素都會使經濟區間的互補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因此,在以上情況下,保持經濟區適當的區位差異性可以使我國國民經濟更加協調的發展。

    二、區域間交流與合作趨強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稟賦的空間分布差異較大。長期以來,包括交通、通訊、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一直處於瓶頸狀態,製約了區際間的經濟聯係和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體係的形成。以交通為例,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主要受製於供給方麵的製約。由於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落後,高速的經濟增長導致對交通運輸大量需求不能充分實現。運輸量的增長使得運輸能力極度緊張,路網瓶頸現象加劇,對鐵路運輸能力實行嚴格的限額管理。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家把加強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重點,並對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實行適度的投資傾斜政策,使得包括交通、通訊和電力等網絡型基礎設施條件有了顯著改善,溝通區際聯係的骨幹通道初步形成,與此同時,基礎設施條件的空間分布。

    工業布局和區域開發將由目前的點軸開發,逐步過渡到網絡開發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布局和區域開發主要是采取以沿海和沿(長)江地區為主軸線,並以沿黃(河)或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為輔助軸線的點軸開發戰略。經過國家近20年來的重點開發,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自發展能力大大增強,目前已經成為主導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增長軸。沿江地區尤其是地處長江中上遊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近年來也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可以預見,如果再經過10年左右的重點開發,即到2010年前後,沿江地區將有可能繼沿海地區之後,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另一條主導性增長軸,而沿黃或隴海—蘭新沿線地區將成為支撐沿海和沿江地區經濟增長、以能源和原材料產業為重點的輔助性增長軸。隨著一些新的重點開發軸線如京廣—京九、南昆鐵路沿線地區等的相繼開發以及“三橫四縱”鐵路大通道的建設,估計從2010年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會逐步形成網絡開發的總體布局格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