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的條件下,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今後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經濟的融合早就走在了政府合作的前麵,區域內資本的自主整合和互動,基本釋放出了自己的能量。目前已經提出了由政府整合構建各類主要的公共服務平台,幫助經濟要素的整合以提升層級,區域經濟的發展進入新區域協調發展的階段。過去區域協調會大都隻是政府之間的一種對話交流,並無多少實質措施,而現在,區域合作不僅表現在政府之間的合作,更多的是表現為各區域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流及合作,經濟主體間的合作就使區域經濟合作更加務實。

    三、市場成為跨區域資源配置的主體

    經過多年以來的改革,企業日益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政府發揮作用的基點正在從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幹預,轉向通過培育市場主體,創造與維護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來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將通過資產重組和市場擴張,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從政策層麵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文件支持鼓勵企業特別是優勢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進行資產重組,鼓勵國內外各種資本參與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從企業自身方麵看,除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外,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經強大起來。在全球化背景下,麵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供應鏈上的合作增強,即上、下遊企業之間按原料、投入品、生產、銷售的生產鏈條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細化和分工基礎上的合作。競爭關係已經和正在由供應鏈內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不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與此相應,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個供應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便由競爭關係轉向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內不同地區間供應鏈的合作便成為促進區域合作的強大動力。同時,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企業跨地區並購增多,在不同行政區,企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結果是企業的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大範圍內、特別是不同的區域之間自由流動。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和組合,將促進區域之間相互滲透、逐步融合,形成以資源有效配置和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基礎的區域專業化分工格局。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四、工業布局趨於集中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國際化以及企業兼並重組的迅速推進,家電、汽車、機械、計算機、醫藥等加工工業布局,將逐步出現向優勢地區和優勢企業集中的趨勢。在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電行業,將有可能出現壟斷競爭甚至寡頭壟斷的局麵。這種產業集中趨勢,一方麵有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促進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另一方麵,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壟斷,從而不利於市場競爭。因此,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反壟斷尤其是反行政壟斷以及企業間的價格合謀,將日益提上重要的日程。

    此外,隨著小城鎮建設和戶籍製度改革的加快,我國鄉鎮工業布局將會出現向小城鎮地區和各種工業小區相對集中的趨勢。這種集中不僅有利於加強管理,減少環境汙染,獲取集聚規模經濟效益,而且也有利於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機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