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基準也存在一些局限:①以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市場發育程度為條件。如果市場不健全,則無法通過產業間的傳導體係發揮帶動作用。②在低收入國家和地區,需求對產業結構的引動作用有限,片麵追求高收入彈性產業發展,會引起消費超前膨脹,降低資本形成能力。③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資本積累水平不足。片麵追求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優先發展,會抑製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結論是,主導產業的選擇關鍵是適應國情、區情。

    三、我國選擇區域主導產業應考慮的因素

    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結合我國的實際,我們認為我國選擇區域主導產業應考慮以下因素。

    (1)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要符合國家對本地區在全國產業分工定位的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國家為了實現全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的差異,提出總體宏觀布局要求,以便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全國範圍內最優的產業空間組合。因此區域產業配置首先要服從國家的統一要求。這樣做既有利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最優目標的實現,也便於爭取國家對地區主導產業的支持。

    (2)區域主導產業要在目前和近期的區域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導產業是未來區域經濟的核心和支柱,這就要求它在區域經濟總量中占較大比重,隻有這樣,主導產業的增長才能為區域經濟的增長作出較大貢獻。

    (3)區域主導產業應有較高的關聯度,它的發展可以較大幅度地帶動區域其他產業的興起。現代產業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如美國的波音747飛機有450萬零、部件,是由6個國家、11000家大企業和15000家中小企業協作生產的,可見其關聯程度及由此產生的帶動作用。產業的關聯度可用感應度係數和影響力係數來衡量。後向關聯有較強的拉動作用,所以,赫希曼的“優先發展後向關聯度大的產業”的理論對我國區域主導產業選擇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以市場為導向選擇主導產業。這裏有兩層含義:①通過市場競爭選擇有競爭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地區優勢產業的競爭能力。②從當時的社會購買力狀況出發,選擇需求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有利於開辟未來的市場。需求收入彈性用需求收入彈性係數指標來衡量,它是需求量的增長率與收入增長率之比。

    (5)選擇技術進步快、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就是產品高科技化。科技是產業生命力的標誌,它代表某產業屬於有發展前途的興旺部門。各地應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選擇與本地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衡量指標可采用技術進步水平或技術進步速度。

    (6)以地區資源優勢為基礎,選擇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專業化程度可用區位商來衡量。區位商是一個地區特定部門所使用的職工人數在地區職工總人數中所占比重與該部門在全國使用的職工人數在全國職工總人數中的比重的比值。即:

    qij(eij/eit)/(Enj/Ent)

    式中:qij為i地區j部門的區位商;eij為i地區j部門的職工人數;eit為i地區的職工總數;Enj為全國j部門的職工人數;Ent為全國職工總人數。

    一般的,當qij<1時,說明i地區j部門的專業化水平低於全國水平,屬自給性部門。當qij>1時,說明i地區j部門的專業化水平高於全國水平。qij值越大,專業化水平越高。主導產業的區位商一般應在2以上。強調專業化程度,有利於產業布局的適當集中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