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按照產業結構演進原理,不同時期產業結構特征不同,即每個特定的時期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產業結構。但是任何區域一定時期的產業結構都是在區位條件、曆史基礎、市場機製、國家政策等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並不是每個區域都可以達到理想的合理產業結構。當然,合理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時因地而異,而不是一個特定的模式。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該是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先進的。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每個區域追求的目標。

    產業結構理論著重研究產業之間的聯係和聯係方式,以及它們的變化規律。這種聯係及其變化規律反映並決定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或者說區域經濟的發展更主要地表現為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和優化,產業結構研究對揭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機製起著重要作用。

    一、產業結構演進理論

    (一)產業和產業結構

    1.產業及其分類。

    產業是人類一切同類經濟活動的總和。所謂同類,包括產品經濟用途的同類性,主要工藝過程的同類性,主要原材料的同類性等等。根據研究目的和管理的不同需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業進行分類。

    (1)按照產業發生的時序及其勞動對象的特點,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A.Fisher)最早於1953年提出了三次產業的分類方法。即所謂的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此後,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C.C.Clark)利用這種分類方法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後來,這種分類方法流行於世界許多國家,並被稱之為“克拉克大分類法”。三次產業劃分方法在國際上是一種比較通用的分類方法,它有以下幾個特征:①三次產業劃分是與人類生產活動的曆史發展順序相一致的;②三次產業劃分中的各次產業順序與人類消費需求的緊迫程度有關,從而與人類消費結構變化相適應;③三次產業劃分有利於揭示經濟發展的某些規律;④三次產業劃分隻是從一般意義上粗線條地勾畫出產業結構的基本輪廓。

    (2)標準產業分類法。標準產業分類也稱為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它是以勞動的社會分工為基本劃分標誌,把國民經濟分為若幹個行業或部門的分類方法。標準產業分類是國民經濟行業結構的統計描述,是國民經濟管理中應用最廣泛的基本分類,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完整性和實用性。在世界各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往往以“國家標準”的形式公布實施。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是1985年1月1日起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現行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是2002年修訂的,將國民經濟共分為20個門類,95個大類、396個中類和913個小類。

    (3)產業功能分類法。產業功能分類法是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著重考察各產業間的關聯程度和方式,以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業的相對地位、作用和功能為標誌,將區域的全部產業劃分為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三大類:①主導產業是在區域產業係統中處於帶頭地位的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和核心。②輔助產業,是指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並服務、配套於主導產業的一些部門。③基礎結構,是指在產業結構係統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和服務的部門、設施、機構的總體。產業按功能分類在區域產業結構的研究中具有獨特的意義。

    (4)其他分類方法。根據研究問題的角度和目的的不同,還有一些產業分類方法。如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農輕重分類法,生產要素的集約程度分類法等。

    2.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產業間的相互聯係與聯係方式。產業結構研究領域包括由狹義的產業概念出發的產業間的關係,如三次產業之間的關係;又包括由廣義的產業概念出發的產業間的關係,如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的關係,或某個產業內部的企業間的關係。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產業結構,也不存在抽象的所謂合理的比例關係。研究產業結構,歸根結底,還是要從不同角度去研究產業間的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資本存量結構、產值結構、產品結構等。產業資本及勞動力構成,反映了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分布狀況。而產業的產值構成,反映了各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狀況。它們是研究產業結構的基礎性指標,從這些指標的比較中大體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演變脈絡。

    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研究,目的在於為製定產業結構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論根據。這些理論包括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

    (二)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