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區位論的發展大體上經曆了三個階段:立足於單一工業或工業中心,著眼於成本和運費最低的古典區位論;立足於一定區域或城市,著眼於市場擴大和優化的近代區位論;立足於國民經濟整體,著眼於地域經濟活動最優組織的現代區位論。研究的對象由單一區位因素研究發展到幾種區位因素研究,進而發展到多種經濟社會區位因素的係統綜合研究。早期著眼於第一、二產業;中期重視加工工業和商業;現代則以探討城市和第三產業為主體,研究的視角從微觀角度逐步轉向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結合。相應的,區域分工和比較優勢理論也從單一或幾種因素的靜態比較轉向要素供給、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的、係統的、動態的考察,區域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從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轉向區域競爭優勢理論。區位理論與區域分工和比較優勢理論的演進可以從當代產業集群的興起與迅猛發展上得到最好的解釋:一方麵,產業集群以其規模經濟效應、網絡創新效應和自強化機製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日益成為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的占主導地位的空間布局形態;另一方麵,就地區分工而言,集群效應以其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環境適應性而越來越成為決定地區比較優勢的關鍵要素。

    一、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現,早在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間,就有國外學者將集群引入到經濟學,提出了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國邁克·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重新提出產業集群的概念,並用產業集群的方法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從此,產業集群的概念得到學者的普遍接受並風靡一時。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產業集群是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係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和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係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空間集聚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製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地域優勢

    產業集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空間聚集。大量的相關產業集中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會形成地域優勢,根據地域優勢進行科學分工是工業化發展的規律。產業集群作為眾多企業和機構的一種空間聚集現象,不是指毫無聯係的企業單純的距離靠近,而是通過眾多具有水平聯係、垂直聯係和互補性的大量同類產業的企業聚集,形成特色產業區,使企業的活動深深地紮根於一定區域的土壤之中,形成產業區域化,即某一產業向特定的生產區位聚集,加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聯係。

    (二)合作網絡化優勢

    網絡是各種行為主體之間在交換資源、傳遞資源活動過程中發生聯係時建立的各種關係的總和。這裏的網絡化優勢是指產業集群內部各個經濟體之間由於專業化分工而產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優勢。合作網絡包括正式的合作網絡和非正式的合作網絡。前者表現為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各種合同形成的正式關係,而後者一般為非合同、在長期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關係。產業集群的網絡化優勢可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企業比鄰密集,正式往來和非正式往來共存,產生知識綜合積聚效應,相互之間得以交流、溝通、滲透,激發新的創意。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相互擴散,從而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

    (三)社會根植性優勢

    根植性來源於經濟社會學,其含義是指經濟行為深深嵌入於社會關係之中。它強調經濟主體的地方聯係,是指經濟行為深深地嵌入到區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等關係中。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它和區域內各種傳統、宗教、曆史習慣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密切地聯係在一起,使得生產要素組織成本降低。根植性從根本上強化了集群的競爭優勢,顯現了生產活動的獨特性及隨之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性;它是產業地方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形成產業競爭優勢的力量源泉。更為重要的是,根植性與地方社會資本的積累有一種互動關係,強化了產業集群的內在聯係和依賴,使得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本地經濟、社會乃至政治、文化密切地聯係在一起。

    (四)技術創新優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