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的能力不能僅僅限製在單一的企業內部,創新過程不再是簡單地按照原來的模式發生,而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可能成為創新的結點,而創新的來源也可擴展到企業的供應商、客商以及內部的市場化過程。按照這一觀點,創新不僅僅存在於正式的研發活動,而可能發生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發生在企業與其供應商、客商和合作夥伴的交流協作過程中,甚至在與對手競爭過程中由於壓力也會發生創新。這種創新是一種深層次的全麵的創新,它表現為一種連續不斷的動態的過程。

    在產業集群中,創新不僅僅是企業、政府或私人的科學和研究機構發起的,而是由客戶、技術應用者、供貨商、生產商、分銷商以及合作者共同參與發起的,是一種各參與主體互動的過程創新,它表現為一個數次的反饋過程:重要的信息流從創新的後期階段又反饋到早期階段,整個過程存在緊密的內在聯係。這樣,新產品、新工藝不斷推出,創新後的成果迅速通過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快速傳播,其他企業通過模仿與複製可以迅速掌握這些新技術,使產業集群競爭力不斷得以提升。

    (五)交易成本的降低優勢

    按照科斯的觀點,企業的出現因節約市場交易費用而存在,但必須為此支付組織費用,當兩種費用在邊際上相等時,企業就確定了其邊界。當企業由於技術突破與製度創新而導致整合資源與信息的能力增強時,企業的組織費用會降低,傾向於將其外部的職能和生產環節內部化。反之,當交易成本降低時,大企業就會分化為小企業。交易成本的降低導致企業的垂直分解,並引起進一步的集聚。因為:①由於信息傳播機製更加通暢,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傾向於對稱分布;②由於集群內企業多從事相近的產業,勞動者可就近毫不費力地轉換工作,轉換工作的成本極低;③由於集群內分工十分精細,企業規模很小,尤其是“二手市場”的建立,會降低企業的風險成本和單個企業的技術複雜性,因而企業能夠靈活地從一種技術轉換到另一種技術;④群內企業的競爭條件大致相同,從而減少了爭奪的變數,使企業能夠集中於質量、技術、人才的競爭,而不會陷入惡性的削價競爭。

    (六)“區位品牌”優勢

    產業集群內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而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國的香水、意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表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位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位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位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位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

    (一)開放的市場經濟

    產業集群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是一個不斷需要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的係統。無論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還是產業集群與市場互動,都必須以經濟的開放性作為前提,開放有助於資源的流動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通過擴大開放,大量引進和學習先進技術,主動參與經濟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取消地方保護壁壘,開放各類市場,促進城市和區域的分工、協作和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

    市場經濟的高效率要求經濟係統的完全開放,企業追逐的目標也是市場的不斷擴張,資源要素的全球流動對提高生產率至關重要。產業集群的發展、演化要求它不斷地與外界環境保持物質、能量、信息的聯係和交換,生產要素的輸入、輸出有利於提升產業集群的係統活力。因此,產業集群必定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係統中才能逐步形成並發展壯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