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應用學科,因而它具有多門學科的理論特征。但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除應遵循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外,無疑還有反映其本身或者研究對象特征的基本理論。區域經濟學是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係,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區位理論和區域分工理論。

    區位理論又稱空間理論,是研究人類活動,包括產業、城市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及優化的理論。經濟活動的存在和運動,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從而在空間上形成一定的地理分布和移動。隻有這種分布和移動比較合理,才能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區位理論的產生與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

    古典區位理論主要是指農業區位論和工業區位論,近代區位理論主要指中心地理論、市場區位論等,現代區位理論則包括了從運輸區位論到新經濟地理理論中的區位理論的大量內容。

    一、古典區位理論

    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國與農業和政治經濟學的關係》的問世,標誌著區位理論的產生。

    (一)農業區位論

    杜能“孤立國”理論作了如下假設:①在“孤立國”中隻有一個城市,且位於中心,其他都是農村和農業土地。農村隻與該城市發生聯係,即城市是“孤立國”中商品性農產品的唯一銷售市場。②“孤立國”內沒有可通航的河流和運河,馬車是城市與農村間聯係的唯一交通工具。③“孤立國”是一天然均質的大平原,各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等都完全相同。④農產品的運費與重量及產地到消費市場的距離成正比關係。

    杜能農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杜能區位理論的基本經濟分析。杜能根據其理論前提,認為市場上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決定農業經營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農產品的銷售成本為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而運輸費用又決定著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因此,某個經營者是否能在單位麵積土地上獲得最大利潤,將由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把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的費用三個因素所決定。在孤立國中,生產成本、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是統一的,因此,杜能農業區位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合理布局使農業生產達到節約運費,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潤的目的。

    第二,農業圈。根據區位經濟分析和區位地租理論,杜能在其《孤立國》一書中提出六種耕作製度,每種耕作製度構成一個區域,而每個區域都以城市為中心,圍繞城市呈同心圓狀分布,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農業圈。自由式農業圈為最近的城市農業地帶,主要生產易腐難運的產品,如蔬菜、鮮奶等。圈的大小由城市人口規模所決定的消費量大小所決定。

    第二圈——林業圈。供給城市用的薪材、建築用材、木炭等,由於重量和體積均較大,從經濟角度講必須在城市近處產出,形成林業圈。

    第三圈——輪作式農業圈。輪作式農業圈沒有休閑地,在所有耕地上種植農作物,以穀物(麥類)和飼料作物(馬鈴薯、豌豆等)的輪作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了每一塊地的六區輪作,即馬鈴薯、大麥、苜蓿、黑麥、豌豆、黑麥,其中耕地的50%種植穀物。

    第四圈——穀草式農業圈。穀草式農業圈為穀物、牧草休耕輪作地帶。杜能提出每一塊地的七區輪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穀草式農業圈總有一區為休閑地,即第一至三區為穀物,第四至六區為牧草,而第七區為荒蕪休閑地。

    第五圈——三圃式農業圈。它是距城市最遠的穀作農業圈。三圃式農業將農家近處的每一塊地分為三區,即黑麥、大麥、休閑,三區輪作,稱為三圃式輪作製度。

    第六圈——畜牧業圈。本區生產的穀麥作物僅用於自給,而生產的牧草用於養畜,以畜產品如黃油、奶酪等供應城市市場。圈外,則為無人利用的荒地。

    杜能根據假設前提得出的農業空間地域模型過於理論化。為了使其區位圖式更加符合實際條件,他在《孤立國》一書中將他的假設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現實存在的國家與“孤立國”有所區別。比如,假設當有一條通航河流可達中心城市時,農作物輪作製將沿著河流兩岸延伸。

    杜能的理論對後來的區位論研究具有下列意義:一是理論思維方法,即抽象演繹的孤立化法;二是杜能首次將區位和運輸距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加以理論化和體係化,這一理論體係和研究方法被推廣到了其他研究領域,即他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農業的土地利用上,也對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工業區位論

    1909年德國經濟學家韋伯(A.Weber)的名著《工業區位論》出版,標誌著工業區位論的創立。工業區位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對運輸、勞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計算,找出工業產品的生產成本最低點,作為配置工業企業的理想區位。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建立在現代交通運輸的基礎之上。為了理論探討的方便,韋伯提出一些假設的前提條件:①在一個均質的國家或地區內隻探討影響工業區位的經濟因素,而其他如自然條件、政治製度、政策和技術水平等都相同;②工業原料、燃料等分布在已知地點,且不發生改變;③工業產品消費地點既定,消費量不變;④勞動力供給地已知且供給充足,工資率不變,不同區位的工資水平有差異;⑤生產與交易隻討論同一種產品;⑥運費與距離及載重量成正比,以火車為運輸工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