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首先按不同標準對區位因子進行了分類:①按作用程度分為一般區位因子和特殊區位因子。一般區位因子是指對各種工業生產區位都有影響的因素,如運輸成本、工資、地租等,而特殊區位因子是指隻對特定工業生產有影響的因素,如氣候、水質等。②按作用方式分為區域性因素、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區域性因素指影響工業生產分布於特定區位的因素,集聚因素指促使工業生產向特定地點集中的因素,分散因素則相反。③按照屬性分為自然技術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自然技術因素指取決於自然方麵素質的因素,如氣候、地質條件、勞動力技術水平等,後者如居民的消費習慣、利息的地區差別等。這些因素中隻有通過一般區位因素才能確立工業區位的普遍規律。韋伯歸納出運輸費用、勞動力費用和集聚效應為一般區位因子,其中運輸費用對區位選擇起基本定向的作用,而勞動力費用和集聚(分散)效應對區位起修正作用。

    1.運輸成本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韋伯認為工業區位的選擇取決於生產成本的大小,任何一個理想的工業區位都應該選擇生產成本最小的地點。為了使工業生產成本最小,就必須盡量減少運費,這就涉及運輸距離以及原材料的情況,除了運輸裏程外,原材料的性質往往對工業區位的選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韋伯將原材料分為遍布性原料和地方性原料。遍布性原料是指到處都有的原料,如水、空氣等,它們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不大。地方性原料是指隻分布在特定地點的原料。這種原料又可以根據其在加工過程中轉移到成品中的重量與廢棄物重量之比,分為失重原料和非失重原料(純原料)。在加工過程中隻有部分重量轉移到產品中,其他部分作為廢料或下腳料而損失掉的原料,稱為失重原料,如鐵礦石等;在加工過程中可以把全部或大部分重量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原料為非失重原料,如珠寶首飾等。地方性原料對工業區位選擇有重大影響。某個工業使用遍布性原料愈多,在區位選擇上愈要求接近市場,因為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大大節約運費;對於失重原料,要求工業區位選擇在接近原料的地方,而對於非失重原料,工業區位選擇比較靈活,既可以在接近原料地,也可以在接近市場區。

    為了判斷工業區位到底是指向原材料地還是市場,以及指向的強烈程度,韋伯提出了原料指數(material index,MI)的概念。

    原料指數(MI)生產中耗用的地方性原料的重量÷製成品的重量

    當MI>1時,工業區位是原料地指向;當MI<1時,是市場指向的;當MI1時,是自由指向的。用原料指數確定區位選擇,對於隻有一個原材料地和一個市場的情況是簡單且切實可行的,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工業生產的原料、燃料與市場分散在許多不同的地點,這時顯然不能單純根據原料指數來選擇區位。對此,韋伯又提出了用區位多邊形求引力最大的方向來決定。為了方便,他通常用區位三角形來說明求解方法。

    2.勞動成本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韋伯從運輸成本的關係角度論述了工業區位模式之後,對影響工業區位的第二項因素——勞動力成本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勞動力成本是導致以運輸成本確定的工業區位模式產生第一次變形的因素。所謂勞動力成本,就是指每單位產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資額,或稱勞動力費用。

    韋伯認為,當勞動力成本(工資)在特定區位對工廠配置有利時,可能使一個工廠離開或者放棄運輸成本最小的區位,而移向廉價勞動力(工資較低)的地區選址建廠。其前提是在工資率固定、勞動力供給充分的條件之下,工廠從舊址遷往新址,所需原料和製成品的追加運費小於節省的勞動力費用。在具體選擇工廠區位時,韋伯使用了單位原料或單位產品等運費點的連線即等費用線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時,他還考慮了勞動力成本指數(即每單位產品的平均工資成本)與所需運輸的原料和成品總重量的比值即勞工係數的影響。

    3.集聚與分散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業向一定地區集中的因素,又可分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它們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麵對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

    第一,生產或技術集聚,又稱純集聚。它對工業效益的影響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由工廠企業規模的擴大帶來的;二是同一工業部門中,企業間的協作,使各企業的生產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第二,社會集聚,又稱“偶然集聚”。它是由企業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包括兩方麵:一是由於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等原因使工業集中;二是一個企業選擇了與其他企業相鄰的位置,獲得額外利益。

    韋伯認為,生產集聚是一般集中因素,社會集聚則是特殊集中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內在因素,而後者則是偶然的外在因素。我們在討論工業區位時,應主要注意一般集中因素,而不必太注意特殊集中因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