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故對《孝經》非常推崇信仰。

    《論語》是儒家弟子記載孔子言行的書。

    “論”字古作“

    ”,即把竹簡裝排成冊的意思。

    漢代以後,隨著尊孔讀經的發展,儒“經”的數目不斷擴大,不僅《禮》三分為《儀禮》《周禮》和《禮記》,《春秋》三傳均升格為“經”,而且增入《論語》

    《孝經》《爾雅》《孟子》,終於形成所謂“十三經”的龐大體係。

    二、博士的由來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世官製衰落,推賢之風盛行,士人受到當權者的重視。

    當時稱呼士人為“博士”、“通士”或“達士”。

    《說文》:“博,大通也。”

    據文獻記載,可知博士官設立於戰國末年。

    當時戰火連綿不斷,諸侯割據四方,博士知識淵博,通古曉今,在他們的輔助下,君主如虎添翼,稱霸於天下。

    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就把博士作為帝王顧問,參與議政的職位固定下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博士一職仍被保留。

    博士掌圖書,備顧問,管禮製。

    李斯的焚書奏議中說:“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反映了博士當時的職責實況。

    秦始皇巡遊、封禪中也多有博士參與。

    因為博士是掌百家言的,所以其類別也十分龐雜。

    如秦始皇曾命博士做《仙真人詩》,一路唱給他聽。

    在琅琊做夢和海神打架,也要詢問占夢博士。

    由此可以看出博士當時的工作範圍是十分瑣碎又無規則的。

    項羽打到鹹陽時,一把火燒得秦宮室三月不滅,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被損壞了。

    博士所藏百家言自然也灰飛煙盡,不知所終。

    加上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使中國古典書籍遭到兩次毀滅性的災難,幾乎中斷。

    幸賴儒家一直有口傳典籍的傳統,許多儒家經典就這樣在口頭上保存下來。

    漢高祖時秦博士叔孫通帶領儒家弟子百餘人製定漢家禮儀,使儒家博士地位有所提高。

    但漢初朝中多武臣,當時雖有博士一職,並無很大發展。

    惠帝時解除了禁藏私書令,文化思想自由重新興起,儒家弟子的隊伍也逐步有所發展。

    文帝時,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開始繁榮。

    在這個前提下,文帝設置了諸子博士。

    劉歆在移讓太常博士書中雲: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官,為置博士。”

    說明當時各家學派紛紛立館授學,而通一經者可以立為漢·

    講經畫像磚 四川成都出土博士。

    東漢人趙歧說: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這實際也給劉歆的話做了注解。

    由於口傳多誤,一經往往分為幾派。

    文帝針對這種情況,一經設多家博士。

    《詩》博士有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治《書》者全國隻有濟南伏生。

    他已九十高齡,不便入京,於是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錯到他家中去學習,並任命他的學生歐陽生為博士。

    景帝時,除了《詩》博士齊人轅固外,又增加《公羊春秋》博士董仲舒和胡毋生。

    及武帝之前,經學博士已置《詩》《書》《春秋》三經,其中《詩》有齊、

    魯、韓三家。

    這時博士官和秦朝相比,儒家居多,有壟斷之勢。

    建元五年(前136)春,武帝置五經博士,即《詩》《書》《禮》《易》《春秋》博士,因《詩》分三家言,所以實際共七家博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