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麽是“五經”

    《說文》:“經,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布也。”由此可見,“經”的原意是絲線。

    因為古代的書籍寫在竹簡上,用絲線穿起來,所以用“經”引申為書籍。

    如《國語·吳語》“挾經秉抱”句中的“經”,便是指書。

    所謂“五經”,指儒家的典籍《詩》《書》《禮》《易》《春秋》。

    本來,應該是“六經”,即前述五經再加上《樂》。

    不過,由於《樂》獨無“經”而僅有“記”,所以“六經”實際上隻有“五經”。

    其中《詩》《書》《禮》《易》為古代遺書,早就有的。

    《詩》是唱歌的歌詞,歸樂師所管。

    天子諸侯祭祀用的叫“頌”,宴客時用的叫“雅”和“風”。

    這些詩歌有的是士大夫所作,有的是從民間采集而來;它們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開創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先河。

    《書》是古代史官對當時國事有曆史價值的內容所作的記載,包括君主和大臣間的對話、戰爭的誓詞等,實際是一部曆史檔案。

    “禮”起始於祭祀的儀典。

    周代已形成一套係統的典儀製度,對貴族生活的各個方麵做出嚴格的規定,此類有關禮製的文字記錄便是《禮》。

    《易》傳說是周文王在獄中作的一部關於占卜的書。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仔細研究了古代的《詩》《書》《禮》《易》,對它們進行了修改刪訂,並把它們作為自己學派的著作來講習。

    孔子把《詩》由三千多篇刪成為三百零五篇,所以《詩》又稱“詩三百”。

    他又把《書》由三千二百多篇減為一百篇。

    為了研究《易》,孔子廢寢忘食經常讀到深夜,傳說穿書的帶子都被磨斷了。

    孔子透悟《易》之後,作了十篇《易傳》,又稱《易十翼》

    ,闡述了儒家的宇宙觀,乃成今之《周易》。

    此外,據說孔子用編年體寫了一部關於魯國曆史的書叫《春秋》(實際應是孔子對魯史《春秋》做了修改)。

    其中闡發了他的政治觀點,不僅是他的政治哲學,而且成為曆代天子的行為準則,是一部法典式的著作。

    儒家弟子把孔子用一生心血編寫的五部著作稱為“五經”。

    前文已經指出,古時將書籍稱之為“經”,並不具有什麽特別的含義。

    戰國時,百家言多以“經”稱,如老子有《道德經》,李悝有《法經》等。

    至於後來對“經”的神化,那就另枟尚書緯枠稱孔子求枟書枠,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撰定為百二篇。

    枟漢書·

    藝文誌枠則稱“凡百篇”。

    西漢建立後,廢除了許多秦時鉗製思想的政策,諸子百家又開始逐步活躍起來。

    儒生們在本門典籍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

    經過儒家弟子的多年努力,到武帝時終於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此一來,“五經”便正式成為帝國時期的經典,經學也專門用來指儒學了。

    由於孔子的著作多口傳弟子,所以因各人的理解不同,時間長了就產生了分歧。

    漢時由原書引申出來的作品多加以“傳”字,以相區別,明顯讀者。

    當時“五經”皆有傳,除《春秋》的左氏、榖梁、公羊三傳、《詩》的齊、魯、韓三家傳外,還有《尚書大傳》《易傳》,以及由孔子弟子卜商作的《喪服傳》等。

    儒家還有兩部著作——《孝經》和《論語》。

    傳說《孝經》是孔子專門教授給最講孝道的弟子曾參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