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前提

    實事求是,按照毛澤東的解釋,就是一定要尊重事實,一切從實際出發。但是他所說的尊重事實並不是尊重表麵的事實,而是事實的本質、規律。因而,毛澤東所提倡的實事求是的思維原則,就絕不是單憑感性經驗(割裂了個別與一般、實際與理論)認識事物的經驗方法,而是以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一般與個別相統一為本質特征的科學的思想原則,也就是說它是在一般原理和具體實際的結合上論理地反映對象的思想原則。而這正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實事求是的運演程序就是,從具體的實際出發,根據現實問題即依據對象的現存條件,依據其屬性,到人類思想成果中去找思想武器,使個別與一般、實踐與理論相聯結,把具體實踐中的特殊的東西納入人類曆史的宏闊背景中去思考。黨和毛澤東為解決中國問題到馬列主義那裏找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是實事求是這一程序的具體表現。但是實事求是堅決反對僅僅停留在普遍理論,拒絕對具體事物做艱苦研究工作的做法。因而,其運演程序除上述實現了個別與一般、實際與理論的結合,把握了對象的共性以外,還包括著眼於對象的特點,著眼其發展,把握對象的特殊的個性,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普遍與個別的聯結,從而引出適合具體情況的科學論斷。

    2.“結合”要走群眾路線

    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結合,一方麵要係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麵就是要掌握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情況,而要了解實際情況,隻有到群眾中去和到實際中去做調查,因此,走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深入群眾,是實現“結合”的主要環節。

    3.“結合”要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全部活動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得出的一個創造性結論。它說明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能依靠別人,隻能依靠我們自己。早在30年代初的《反對本本主義》中,他就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的著名論斷。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勝利。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回顧說,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來說,是由中國人認識的,不是在共產國際管中國問題的同誌認識的。對於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我們自己在很長時間內都認識不清楚,何況外國同誌呢?毛澤東在60年代講這個問題,目的是強調在建設中也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告訴大家中國人還是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建設社會主義。當然,毛澤東強調獨立自主,並不是要否定爭取外援的必要性,相反,他還特別指出要盡可能多地爭取外援,隻是要求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4.“結合”是個創造性過程

    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再創造的過程,毛澤東在談到怎樣才算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時提出,中國共產黨人隻有在他們善於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且“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曆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麵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係”。很明顯,毛澤東把“創造”歸結為“相結合”或“中國化”的標誌和本質。1942年3月他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又講道,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立場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布爾什維克主義,用這個理論和策略搞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斯大林接著又搞了三個五年計劃,創造了社會主義蘇聯。我們要按照同樣的精神去做。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東西。“不如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等於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隻有超過馬克思,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是毛澤東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過程思想引申出的必然結論。

    5.“結合”是個長期曆史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曆史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長期曆史任務。由於中國革命和建設作為客觀的實際事物,它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新問題新事物不斷地出現,這樣中國共產黨人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以往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問題時所取得的經驗和知識水平上,還必須根據已經發生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努力從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那裏找到適合於這種新的實際的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並正確地運用這些方法來觀察分析和研究已經變化了的一切,從而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有機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地中國化。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要實現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

    (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三個著名公式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根本原則,就是要求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在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那麽,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在長期的革命實踐過程中,毛澤東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經驗的基礎上所闡明的三個著名公式,實際上是他對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的簡明表達。

    第一個公式:實踐——理論——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普遍原理”與“具體實踐”矛盾辯證運動的過程。馬克思說:“兩個相互矛盾方麵的共存、鬥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範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這告訴我們,中國化過程中“普遍原理”與“具體實踐”的辯證運動必然會融合成新的東西。這有兩個方麵: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實踐化、現實化,使中國這個世界按照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社會目標運行;另一方麵關於中國社會實踐的理論將不斷馬克思主義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因為,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運動中必然發生二者的雙向轉化,一是理論向實踐轉化,其結果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實踐運動會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不斷創造出符合理論要求的新的世界,同時,這個不斷拓展著的實踐活動,又會賦予理論以新的內容和不斷發展的活力,為理論的再創造提供前提條件;二是實踐向理論的轉化,其結果是理論隨實踐的發展不斷得到升華和創造,不但使原有的理論得到修正、豐富和發展,而且還會創造出更新更高級的理論,同時,這又為實踐活動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前提。理論和實踐就是在雙方的辯證矛盾運動中不斷得到發展的。毛澤東正是依據理論與實踐辯證矛盾的這種本質規定,提出了“實踐——理論——實踐”的公式,其目的也是雙重的:一方麵是為了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下改造中國社會,另一方麵是在這種實踐中概括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在這裏,前一個“實踐”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初步的實踐活動,“理論”是指對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下實踐活動經驗進行概括而取得的新的理論認識,這裏已經融合進了新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內容。後一個“實踐”是指在已經初步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新的實踐活動,這個實踐活動將進一步糾正原有理論的不足,從而使理論更加完善,對未來實踐的指導也會更有成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這種辯證運動中不斷實現的,並一步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正如毛澤東所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第二個公式:個別——一般——個別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是一般,各種具體的實踐是個別,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又是一般和個別的辯證矛盾運動。毛澤東將個別與一般辯證矛盾運動的原理運用於實際工作,提出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他說,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隻限於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幹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後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於落空的危險。基於這種認識,他號召大家,要“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這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後集中新的經驗(總結經驗),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導群眾”。這就是毛澤東所概括的“個別——一般——個別”的公式。在這個公式中,前一個“個別”是指領導幹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個別單位或個別方麵的實踐活動,目的是從中概括出符合實際情況的一般理論來作為全麵開展工作的指導;“一般”是指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研究和指導個別方麵的實踐活動時總結出的一般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初步結晶。後一個“個別”是指用已形成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其他單位或個別方麵的實踐活動,這個指導活動將進一步糾正、補充和發展已形成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在實際工作中采取從個別指導到一般號召,又從一般號召到個別指導的工作方法,體現了人們認識事物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的辯證發展過程,體現了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辯證法。一方麵,所謂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作為一般號召,從認識秩序上來講,就是由認識個別和特殊的事物,到逐步地認識一般的事物,把握許多事物的共同本質。這個一般號召的形成,同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是一致的。另一方麵,發出一般號召後,緊接著就要深入個別單位作具體指導,也就是要以已經認識的一般事物的共同本質為指導,繼續認識尚未認識的其他具體事物。這個具體指導的形成又是同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相一致的。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這個雙向運動的認識過程,體現了一般理論和個別實踐的辯證運動規律,理論與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都是在這個矛盾運動中實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必然要通過這個辯證運動來開辟自己實現的道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