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原則

    從現實社會和現實實踐去透視、反思曆史和過去,決不意味著抹殺一切曆史差別,或者把現實實踐和社會中的各種關係等同於早期形式的各種關係,或者把早期形式的各種關係直接等同於現實實踐和社會中的各種關係,如果這樣,曆史發展也就被淹沒在曆史的連續性之中了。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早期形式的各種關係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是以發展了的、萎縮了的、漫畫式的種種形式”出現的,現實社會“總是在有本質區別的形式上”包含著過去的社會形式。就毛澤東再認識來說,目前大家都在關心毛澤東的思想理論與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從現實實踐出發去透視毛澤東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時,無疑是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體係去分析毛澤東的理論貢獻,這是一種邏輯方法,但僅僅停留於邏輯分析並不能真正搞清楚二者的關係。這時候至關重要的是進行曆史分析,隻有借助於曆史分析,才能看出哪些是繼承、哪些是發展,從而確認二者之間的差別和聯係。因此,對於毛澤東的再認識,還必須堅持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原則。

    (四)政治意識和學術意識相統一的原則

    毛澤東再認識,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它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按照認識的規律從事學術研究,是進行毛澤東再認識的最重要的渠道。但是,毛澤東又不是一個一般的學術研究對象,他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因此,這個學術研究對象又有著強烈的政治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毛澤東的再認識過程中,一方麵要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判斷,得出科學的結論;另一方麵又要注意其政治性,要尊重黨中央對於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總體認識,要以《曆史決議》和黨的重要領導同誌的某些講話作為這種研究的指導性文獻。當然,這二者從根本上來說並不矛盾,黨的《曆史決議》和有關文獻的政治權威性是由科學性來支持和保證的,它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它本身就體現了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我們遵循《曆史決議》和黨的有關文獻的精神去從事毛澤東研究,也就體現了政治意識和學術意識的統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