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難、問題、挫折、錯誤,一般的說都是壞事,都不會有好的感覺。何能有“魅力”之說?

其實細想起來不盡然。

管理當中的一些難纏事是壞事,但是,處理好了,就不是壞事了。

老話說“不打不成交”,“浪子回頭金不換”。新話說“壞事能變好事”。

其實,還有更有情趣的說法。比如“冤家”既指死敵,也指“至愛”。至壞和至好卻是同一的說法。

這不僅是中國文字的魅力,而且是中國人情感表達的魅力,更是中國人情感思想的魅力。

想要具備這樣的魅力,關鍵要有陽光的心態,寬廣的胸懷,客觀認識問題和妥善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陽光心態者的眼裏,壞事沒那麽壞;在寬廣胸懷者的心中,壞事被容得進去;對於能夠客觀認識問題和妥善處理問題者來說,壞事就是好事。

比如,“反感”和“好感”。曾有過這樣的經曆,因為一個人對自己很熱情而對其有好感。後來有一次,發現這個人在公眾場合特別喜好突出自己。於是,原來的好感變成了反感。而這個人並沒有實質改變,他還是他,但是對他的感覺不一樣了。

許多反感其實並不是原則分歧,隻是習慣、性格、興趣、愛好、看法或感覺不同而已。但是,反感了就是抵消,阻力;好感了就是合力,助力。把壞事變為好事,也就把抵消、阻力變成了合力、助力。

既如此,為什麽要“反感”而不去“好感”呢?

其實,壞事裏麵就有好事。事情沒有辦好,受到批評是壞事;而受到批評,鍛煉了心理承受能力又是好事。

壞事壞的程度越深,變好以後的成就越大。壞事成就了好事,大壞事成就了大好事。

於是,為了好事,自找壞事。上山下鄉,到邊疆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去幹什麽,單純為了吃苦,受難嗎?不是。而是因為經過壞事的磨礪能夠更快的自我提高,能夠把壞事變為好事而更有成就,更體現品質。

從這個意義上看,壞事也沒那麽壞,壞事也是好事,大壞事也是大好事。

成事的領導在於“知事”;成事的前提在於“知勢”;成事的過程在於“知彼”又“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