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及其著作的出版編譯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曆史任務,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並且為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飛躍做了奠基性的工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運動進行總結和分析時,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精神,其中《矛盾論》、《實踐論》無論在理論框架還是立論分析上都有明顯的特色,並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毛澤東的最傑出貢獻就在於,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係統而周密地研究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背景、國際環境,科學總結黨領導人民革命鬥爭的經驗,批判地繼承中國曆史文化的優秀遺產,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即新民主主義理論,使馬克思主義這個產生在歐洲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了中國特點、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土壤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並且詳細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和概念。他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隻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思想理論成果集中體現在毛澤東的《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著作中。

    早在1937年,中國共產黨就成立了直屬南方局領導的對外宣傳小組,由周恩來領導,王炳南具體負責,任務之一就是向國外翻譯介紹毛澤東著作。1938年左右,這個小組組織人員翻譯出版了《論持久戰》等幾十篇著作的英譯本,在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共地下黨員、《大公報》駐美記者楊剛,在1938年也譯出了《論持久戰》英文本,並且譯本前有毛澤東為外國讀者寫的一篇序言(亦由楊剛譯)。到1948年,由李立三領導的中共中央東北局俄文編譯小組,又翻譯出版了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俄文本及以東北翻印的晉察冀版《毛澤東選集》為底本的俄文版《毛澤東選集》。建國後,毛澤東著作開始大量對外翻譯出版,其中既有《毛澤東選集》,又有選集中所收各篇著作的單行本,還有專集、專題匯編、語錄等版本。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