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1月,同盟會在日本的機關刊《民報》第2期,發表了蟄伸(朱執信)的《德意誌社會革命家列傳》,其中提到馬克思的《資本論》。朱執信不僅堪稱中國介紹《資本論》的第一人,也是十月革命以前在中國“宣傳、介紹《資本論》最突出的一位”。

    中國第一位摘譯《共產黨宣言》的也是朱執信(1885-1920)。他是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的得力助手,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重要理論家。他在研究資本主義理論的同時,還注意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1912年《新世界》第2期朱執信發表了署名蟄伸的譯述《社會主義大家馬兒克(即馬克思)之學說》,其中有《資本論之概略》的論述,是我國第一次直接以書名介紹《資本論》的文章。

    當時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還有宋教仁,他以筆名“強齋”在《民報》1906年6月26日《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上,所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結束語,至今讀起來備感氣勢磅礴:“吾人之目的依顛覆現時一切社會組織而達者,須使權力階級戰栗恐懼於共產的革命麵前。蓋平民所決者唯鐵鎖耳,而得到全世也。”“萬國勞動者其團結”。

    恩格斯著作最早的一篇中譯文是在1908年1月5日民鳴發表在日本東京《天義報》上的《共產黨宣言序言》,即《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隨後,恩格斯的著作也逐漸介紹到中國來,如1912年6月至9月,施仁榮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在上海的《新世界》半月刊第3-8期上連載。

    當時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並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和介紹非常膚淺,有些介紹還不準確,甚至有的持不同見解。當時他們是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種新思潮、新學派客觀地介紹進來的。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政治曆史舞台,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建立,馬克思主義還隻在一般知識分子的小範圍中傳播,社會影響甚微。不過,從社會效果的客觀評價來看,它畢竟起了一種傳播信息的作用,使中國人知道了馬克思,知道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知道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受到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影響而提出的。他對《資本論》給予肯定的評價:“厥有德國麥克司(馬克思)者出,苦心孤詣,研究資本問題,垂三十年之久,著為資本論一書。闡發真理,不遺餘力。……遂成為有條理之學理。研究社會主義者,鹹之所本。”“麥氏之說,則專論資本,謂資本亦為人造,亦應屬公有。”馬克思派的學說“為多數工人謀其生存幸福也”,是“救拯社會疾苦之學說”。他認為,民生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