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文藝領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占據了支配地位。這就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傳播與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條件;二是這種有利條件的獲得,是由黨和國家的政治機構提供的,因此,黨和國家政治機構必然會要求文藝理論服從和服務於政治機構的特定政治需要。所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到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軌道,文藝理論的重要問題與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往往以黨和國家的政治決議的形式實施於文藝界,這也就是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所走過的後來又被猛烈抨擊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文藝政策。

    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雖然擺脫了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模式的束縛,但是遇到了新的情況,即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鄧小平指出:“對於那些隻顧迎合一部分觀眾的低級趣味,而不惜敗壞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的人,廣大群眾表示憤慨是理所當然的。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麵也有表現。”他要求:“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作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製止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

    在我們國家,黨如何領導文藝,這也是馬列文論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工人階級在它反對有產階段聯合權力的鬥爭中,隻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為。”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時代,列寧認為,堅持無產階級文學的黨性原則是為了使文學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服務,因此,就必須尊重和把握藝術自身的規律。即強調黨應當領導文藝,但黨領導文藝時應當尊重文藝的特殊規律。

    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鄧小平總結中國革命文藝界實踐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強調指出:“各級黨委都要領導好文藝工作。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造出無愧於我們偉大人民、偉大時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鄧小平根據文藝實踐的新經驗,對列寧提出的黨的文學原則進行了創造性運用,這是馬列文論的新拓展、新創造。

    同樣,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也始終重視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體係建設問題。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專門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問題,認為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2001年在建黨8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更是提出:“堅持什麽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麽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並進而係統闡述了黨的文化理論。把包括文藝在內的整個文化同國力、國策、國運、國脈聯係起來加以論述,這對馬克思主義文藝和文化思想史具有重大的“開創”意義。江澤民對文藝的論述,也證明了黨在文藝學理論中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品格、價值立場和理論成果。同時證明,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普遍原理同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有著巨大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