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蘇聯的文藝論著在傳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些論著,一方麵為正在尋求解放的中國無產階級文藝戰士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麵,也帶來了一些負麵的影響,如“左聯”所執行的左傾路線在理論上與此不無關係。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指出,我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為著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麽神秘,隻是因為它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科學,我們所需要的理論家,是真正能夠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家。他絲毫不避諱這一革命的功利目的,並且他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卓越的理論家。他的文藝思想一方麵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繼承,一方麵又是他運用馬列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中國社會,觀察中國文藝現狀,解決中國文藝運動實際發生的種種問題所得出的新的結論。

    從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算起,馬克思主義及其文藝思想在我國已傳播發展了百餘年,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得以空前傳播與發展,還是新中國成立後半個世紀的事,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文藝領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占據了支配地位,這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條件;但是,這種有利條件的獲得,是由黨和國家的政治機構提供的,並非文藝自身所能完全提供,在這種情況下,黨和國家政治機構也必然要求文藝理論服從和服務於政治機構的特定政治需要。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建設和發展,被納入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軌道。這也就是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所走過的後來又被猛烈抨擊的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及其文藝政策。值得欣慰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研究擺脫了蘇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模式的束縛,開始走向多元多樣化的發展道路。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運用

    早在“五四”時期,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等人,就開始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來,推動了中國革命和新文學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鄧中夏、惲代英、蕭楚女、沈澤民等早期的共產黨人又於1923年提出“革命文學”的口號,並在一些文章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點,指出文學是經濟基礎的“表層建築”,是“生活底反映”,“革命文學”要服務於“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的運動”;要求作家“到民間去”,“到各種群眾中去”,“到無產階級裏麵去”。1926年郭沫若、蔣光慈等又重新提出“革命文學”的口號,並於1928年在上海展開大規模的討論。在討論中已初步確認文學有階級性,文學應為革命服務,應把工農大眾作為讀者對象。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以後,以魯迅、瞿秋白為代表的左翼作家們更是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和宣傳,並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研究中國文藝的現狀和發展道路,為創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左聯”公開樹起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旗幟,初步製訂了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的文學理論綱領,建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等組織,創辦《文學導報》(創刊號名為《前哨》)、《北鬥》等刊物,宣傳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左聯”還提倡“文藝大眾化”,提出作家要建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描寫大眾的生活等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