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傳入,正是適應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要求。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是源自於西方的一種理論學說,對於中國社會的特殊問題能夠真正地解決嗎?這是許多人的懷疑,也是這一科學理論進入中國所麵臨的問題。隻有對這一問題做出科學的解答,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才能得到發展。自從馬克思主義史學進入中國,就有人開始探討這一問題,並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史學對中國曆史進程的認識。

    經過長期的摸索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曆程證明了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的正確性,而且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史學家形成了成熟的、係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思想,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回顧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曆程,展現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史學思想,對於深化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一、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創

    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過程中,學者主要還是側重於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介紹和闡釋,這是由史學家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修養所決定的,當然也是由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過程的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釗。李大釗初步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並自覺地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社會變遷,嚐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構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係。

    五四運動之後,李大釗撰寫了許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而其中也有介紹唯物史觀的文章。1920年,李大釗被聘請為北京大學教授,為政治係、經濟係和曆史係開設了《史學思想史》、《唯物史觀》等課程,使唯物史觀第一次走進了高等學府。這一時期,李大釗撰寫十多萬字關於唯物史觀的文章,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研究曆史的價值和任務》、《史觀》等。1924年,他出版了《史學要論》以及《史學思想史》講義,這些論著圍繞著唯物史觀對曆史學研究的作用、意義以及價值等方麵做了深入的探討,開始嚐試構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體係。

    李大釗在介紹唯物史觀的同時,首先對當時各種唯心主義曆史觀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古昔的曆史觀,大抵宗於神道,歸於天命,而帶有宗教的氣味。……故凡偉人的曆史觀、聖賢的曆史觀、道德的曆史觀、教化的曆史觀,均與神權的曆史觀、天命的曆史觀有密接相依的關係。”曆史觀由時代的特點所決定,同樣時代的變動也必然會影響曆史觀的變動。這些舊有的曆史觀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但“時至今日,循環的、退落的、精神的、‘唯心的’曆史,猶有複活反動的傾勢。吾儕治史學於今日的中國,新史觀的樹立,對於舊史觀的抗辯,其興味正自深切,其責任正自重大。”在李大釗的介紹和論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及在建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時,將唯物史觀規定為“進步的”史觀,明確地提出要樹立這一新的曆史觀。

    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對唯物史觀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有二要點:其一是關於人類文化的經驗的說明;其二即社會組織進化論。其一是說人類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的構造。這是社會的基礎構造。一切社會上的政治的、法製的、倫理的、哲學的,簡單地說,凡是精神上的構造,都是隨著經濟構造的變化而變化。其二是說生產力與社會組織有密切的關係。生產力一有變動,社會組織必須隨著它變動。社會組織及社會關係,也是與布帛菽粟一樣,是人類依生產力產出的產物。李大釗對唯物史觀做了較為準確的理解和表述,並對比中外曆史學演變發展的概況,認識到了唯物史觀對曆史學發展所起的變革性作用,從來的史學家,欲單從社會的上層說明社會的變革——曆史——而不顧社會的基址的變動,故曆史非從經濟關係上說明不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的大體。”這種新的曆史觀就要求史學家要從新的角度去研究曆史,因為“馬克思所以主張以經濟為中心考察社會的變革的原故,因為經濟關係能如自然科學家發見因果律。這樣子遂把曆史學提到科學的地位。”

    李大釗還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對曆史學的對象、認識目的等問題作了分析和闡釋。什麽是曆史?對於這一問題,李大釗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作出了明確的定義:“曆史就是人類的社會並為其產物的文化。”但是曆史並不是曆史學,因為曆史進程並不是經過了人們主觀預設而進行的,而是作為一個既成事實呈現出來,曆史學就是要對此進行認識。但人們認識曆史是要借助已有的曆史記錄,曆史記錄並不是真正的曆史進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何進行曆史學研究?李大釗經過這一過程分析之後,首先對什麽是曆史學有了一個明確的界定:“曆史學就是研究社會的變革的學問,即是研究在不斷的變革中的人生及為其產物的文化的學問。”對於曆史學的界定,這隻是進行曆史研究的第一步。

    李大釗又對曆史學研究的對象進行了分析,“一方麵把曆史與社會打成一氣,看做一個整個的;一方麵把人類的生活及其產物的文化,亦看做一個整個的;不容一部分遺其全體或散其全體。與吾人以一個整個的活潑潑的曆史的觀念,是吾人不能不感謝馬克思的。”從整體曆史的觀念出發,將整個曆史的內容包括進來,因為在李大釗的論述中,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是整個社會變革的內容,而不再是傳統史學中以政治為中心內容和主要內容。從這個整體的曆史觀念來看,曆史學的對象範圍有所擴展,但是這又不是簡單的擴充與拚湊,而是經由內部各種要素之間的緊密關係聯結成為一個整體。而貫穿這些要素的就是經濟基礎。

    李大釗對曆史研究目的的論述。在他看來,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尋求曆史發展的動因問題,“要尋出那個民族的人依以為生的方法,因為所有別的進步,都靠著那個民族生產衣食的方法進步與變動。”其實就是尋求曆史發展的“因果法則”。此外李大釗還極為重視曆史學對於人生觀的影響。“曆史學是研究人類生活及其產物的文化的學問,自然與人生有密切的關係,史學既能成為一種學問,一種知識,自然亦要與人生有用才是。”李大釗從史學能培養人的科學態度的角度出發,對曆史學作用展開的論述,獨具特色。

    另外,李大釗還探討了曆史學與哲學、文學的關係,曆史理論與記述曆史的區別,史學規律與科學規律的差異等問題都作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得出了獨到的結論。

    李大釗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並不能夠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但是他還是通過各個方麵的梳理,對唯物史觀作出了較為正確的闡釋,這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全麵和係統的。李大釗又依據唯物史觀提出了許多史學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初步嚐試,雖然不盡完善和成熟,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探討,初步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體係,並且在唯物史觀的闡釋過程中,對曆史學相關的許多理論問題都進行了重新認識,對舊有史觀的批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擴大了唯物史觀的影響。李大釗對曆史學的重新改造和發展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發展的要求。這一進程也帶上了明顯的時代特色。

    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曆史變化。1920年,李大釗發表了《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試圖運用唯物史觀的分析工具,從經濟的變動來解釋近代思想的變化,這是較為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研究中國曆史的開始。這一新的角度,在當時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也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刻的解釋力和說服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由於當時人們關注中國新文化構建方向的時候,這一新的理論對人們的認識有很大的啟發作用,這也是“建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科學和民主的文化重構理論”,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這一問題的提出和探討,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

    當然,由於時代條件的限製,李大釗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史學時,有著很多的缺陷,如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解,主要還是限於唯物史觀中的經濟對社會變遷的重要作用,可以稱之為經濟唯物史觀。而且由於馬克思主義史學早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還主要是從日本及其他國家轉手而來,所以在理論的理解上也不夠準確。但是李大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係上做出很大的貢獻,具有開拓性的曆史作用和地位,因此李大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