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學引入中國

    中國曆史悠久,從古至今都對異文化和異民族持有兼容並包的友好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地接受外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接受並發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一貫的傳統。自先秦時期開始一直到近代,中國人留下了大量記載異文化、異民族的文獻。然而,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學科,人類學是從20世紀初才從西方引入中國。在近百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人類學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發展道路。

    人類學引入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嚴複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從這時算起,人類學在中國已有百年的曆史。1903年,林紓、魏易合作翻譯了德國人哈伯蘭的《民種學》,同年,北京大學堂也開設人類學科目,清政府在這一年頒布的《奏定大學堂章程》,將人種學定為選修課。人類學這一誕生於西方的學科從此進入中國。此後,開始有不少的中國留學生遠渡重洋,到西方學習人類學知識。1907年,蔡元培留學德國,學習人類學和民族學理論,1912年回國後即在北京大學開設講座,傳播人類學、民族學知識。蔡元培先生一直致力於介紹、引入現代西方社會學、人類學與民族學,“民族學”一詞就是他翻譯介紹來的。1918年,北大教授陳映璜先生以體質人類學為主的專著《人類學》出版,成為我國第一部正式的人類學專著。在蔡元培之後,還有許多中國學者留學海外學習西方人類學理論,這些中國人類學的先驅者回國後,即開始了人類學在中國的宣傳和普及推廣工作,通過開辦講座、設立課程和撰寫文章等形式,向知識階層和社會各界介紹這一新興學科。如陶孟和留學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師從著名人類學家韋斯特馬克學習,1913年回國後曾在安徽大學講授人類學課程。還有20年代到法國留學的淩純聲,他在巴黎大學師從著名學者莫斯學習人類學,1929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專任研究員。同時得到莫斯指導的中國留學生還有衛惠林,他於1924年入巴黎大學,1930年回國。1922年,吳澤霖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威斯康星大學、密蘇裏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他係統地學習了社會學、人類學的知識,1928年回國,到大夏大學講授相關課程。1923年,吳文藻也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社會學、人類學,聽過美國文化曆史學派創始人博厄斯及其弟子本尼迪克特、戈登威塞的課程。1929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職於燕京大學社會學係,講授社會學、人類學課程。

    此外,到外國學習的還有黃文山、吳定良、林惠祥、劉鹹、胡體乾等人。黃文山1922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隨博厄斯等學人類學,1927年回國,到中山大學創辦了社會學係。吳定良於1926年到英國倫敦大學學習人類學與統計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1927年,林惠祥到菲律賓大學研究院,跟美國人類學家拜耶學習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劉鹹1928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院,師從巴克斯頓教授學習人類學理論。胡體乾也是20年代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人類學的中國留學生,他1931年回國後即在中山大學開設人類學課程。這些早期的人類學傳播者,學習並引入西方的人類學理論知識,積極推動人類學、民族學在中國的發展,為人類學在中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度中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